滔滔江水家国印——雾凇融媒记者赴武汉专访依克唐阿将军后人
字号:T|T
2025-04-22 10:22 来源: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静静矗立在昌邑区的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前身是由清朝钦差大臣吴大澂奏请创办的东北第一座兵工厂。走进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展馆,不少市民游客正在参观游览,倾听民族英雄吴大澂固防兴边、保卫边疆的爱国事迹。
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位清代抵抗日俄侵略的著名爱国将领,他就是协助吴大澂通过与沙俄的勘界谈判,重新确立中俄边境界碑,夺回了被沙俄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地区,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被誉为“虎将军”的依克唐阿。

为更好纪念民族英雄,4月16日,记者专程赶赴武汉,拜访在这里定居的依克唐阿将军后人温田茂,听这位92岁的老人讲述依克唐阿将军内治外防的英雄事迹和炽热的家国情怀。

“你们特意从两千公里外的吉林飞到武汉来看我,我真高兴。没想到家乡人民还记挂着我们!”温老笑容温暖,热络地招呼大家坐下。众人围坐成一圈,聆听老人将尘封往事娓娓道来。
“小时候,大人常跟我们讲,沙俄侵略者屡犯黑龙江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温老说,依克唐阿将军率兵英勇抗敌,屡立战功,是百姓心中的大英雄。“将军的事迹当年在吉林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依克唐阿,字尧山,扎拉里氏,满洲镶黄旗人,清代晚期名将。他在抗击沙俄和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屡建奇功,被朝廷授予头品顶戴,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务,被任命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职。
在温老家中大厅一角,摆放着吉林市向他赠送的张连山府邸模型。
“姑姑和姑父成婚后,两家大人要谈事情,就让我充当‘小外交官’,姑姑回门还是我去接的嘞。”温老回忆道,在上大学前,他一直生活在吉林市,就住在姑父家附近,常去家里玩耍。那时讲究礼数,每次去要先到长辈房间问好,因此他对张连山府邸的房间布局了如指掌。

站在模型前,老人的手指指向模型中一个个房间,随着指尖游走,那些当年在这座府邸与兄弟姐妹欢笑嬉戏、听大人讲述依克唐阿将军故事的童年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依克唐阿将军一生保家卫国,力抗日俄,无论在谈判桌前还是在战场上,都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温田茂的女儿温佳告诉记者,自她幼时起,父亲便经常给她讲述将军的故事。后来,她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孙们听。如今,她的儿子循着先辈足迹成长为一名戍边军人,在边境线上延续着保家卫国的使命。
温佳说:“身为英雄的后辈,我们深感荣耀,更以先辈为楷模,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英雄精神能够历久弥新。”
所谓家国情怀,不在庙堂高论,而在于家国有事奔赴之。从寒门子弟到封疆大吏,依克唐阿始推行善政、捍卫疆土,他的一生,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士人风骨的写照。
温老讲述,张连山是依克唐阿将军的曾孙,1938年东渡日本留学,1940年回国。回国后,夫人季庚时提议改建住宅,将依克唐阿所遗的满族四合院老宅拆除,改成东洋别墅样式的新式建筑,即现在的张连山府邸。
2012年,温老曾回到吉林市,触景生情,从此心里多了一份牵挂:能不能将祖辈的老宅辟为纪念馆,以传承英雄精神。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历史建筑,是诸多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历经朝代更迭、炮火硝烟、风雨剥蚀,得以保存至今者,其珍贵自不待言。

为推动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座底蕴深厚的府邸修缮为文博场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展厅方案。
2024年2月,张连山府邸向社会开放,不仅保留了建筑结构、布局及外观的完整性,还以图片资料的形式展示依克唐阿的事迹、建筑历史以及吉林城市发展脉络,迅速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自2023年年底,我市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来、火起来,文博场馆不断上新。独具辨识度的江城文化蕴藏在春夏秋冬里,记录在万千文物上,也赓续在英雄精神中。
“看过展览,知道我们这片土地还出过像依克唐阿这样保家卫国的英雄,由衷感到自豪。”很多市民在参观松花江畔的张连山府邸后,都吐露出这样的心声。
吉林、武汉同为“江城”,家国情怀铭记传承。张连山府邸得以修缮保护面向公众开放,温田茂老人全家特别欣慰,“尊重历史、落实政策、人民高兴。感谢政府之举措,让九泉之下的依克唐阿将军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