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
本届论坛包括主旨演讲、主题交流、互动环节和实地参访等。邀请来自法国尚蒂伊古堡、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约旦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博物馆的代表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分享经验做法。论坛还就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前沿技术展示、当代博物馆的挑战与创新等议题进行互动交流。
论坛将持续至4月25日,此外,论坛将向2025年9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交成果报告。
主题演讲
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副部长 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当前全球面临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具有战略意义。
博物馆应促进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即培养“富有同情心且公正的人类”,尊重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智利的“钦乔罗木乃伊”,它比埃及的木乃伊的制作工艺还要早,起源于智利的北部,钦乔罗人把木乃伊视为现世的一部分。但我在搜索人工智能平台搜索“钦乔罗木乃伊”图片,得到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未来,很多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也可能通过这些不太完美的人工智能获取。这说明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得有关文化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人工智能和技术也带来了重大机遇。未来,人工智能通过比较和研究全球文化遗存,将对全球人类文化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迁徙模式和文化交流,从而更深入的研究博物馆的藏品。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为了社群文化而建的博物馆。它们不仅是当地文化遗存的展示地,更是祖先生存智慧的见证。这证明博物馆还是人类多方面表达方式的宝库,外地观众与博物馆互动,能够增进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同理心。博物馆就像是文化的桥梁,把原住民和地方的根连接起来。通过博物馆,人类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使命。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丁鹏勃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重塑博物馆行业,数字技术已成为连接全球文明的重要纽带。
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已建成行业领先的文物数据库,完成7500件文物三维建模及72万件二维影像摄制。通过“一物一展”数字展厅,观众可多维度体验文物细节,如西汉犀尊的铸造工艺与美学价值。此外,与法国、意大利合作的增强现实展览,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卡拉瓦乔艺术世界”,吸引超200万人次参观,开创沉浸式观展新范式。
在文创领域,AR技术加持的“九龙九凤冠”冰箱贴半年销量突破62万件,成为该馆现象级产品。不过当下,博物馆数字化也面临着挑战。数据安全、虚假信息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都需国际协作应对。期待参会各方联合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加强资源共享与人员交流,共同探索AI导览等新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数字技术让文物跨越时空,但核心仍是守护人类文明的价值。中国国家博物馆愿与全球同行携手,以技术创新促进多元文明对话,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交流互鉴,与时偕行,照鉴未来
论坛开始前,各国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循着五千年的纹路,走进良渚古城的时光褶皱。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大莫角山上,望着高台感慨此处依稀镌刻着远古的刻度。反山王陵的静默里藏着未说完的王朝秘语。
良渚博物院的玉琮与陶器上,先民的手指印还温润如初——那些精妙的城垣设计、灵动的神徽雕刻,在玻璃展柜后与当代的目光轻轻相撞。
风穿过遗址的茅草,仿佛传来断续的古老歌谣,嘉宾们驻足聆听:原来华夏大地的文明,从未断裂,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岁月里静静生长。
论坛期间,嘉宾走进“余杭好地方博物馆与社区生活展示”展览,了解博物馆与社区生活的交融的特色案例,感受五千年良渚文脉滋养下的现代活力,见证传统与创新在此激荡出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