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超越文化遗产保存和守护

字号:T|T
2025-04-25 11:28 来源:良渚遗址管理区

今天,与小编一起来听听,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超越文化遗产保存和守护”为主题的讨论。

TAO_4834-opq3592833355.jpg

从故宫博物院到波黑国家博物馆,从巴塞罗那的移动集装箱展柜到国际刑警组织的文物数据库,嘉宾们的发言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文化创新的实验室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他们分享了哪些创新实践?

又如何用文物讲好现代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424210949.jpg

主题对话1-a

TAO_5827-opq3593938164.jpg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娄玮《以创新融合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展览,是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故宫以文物为媒介,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精神内核。未来,故宫将继续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明在当代社会持续焕发生机,唯有让传统与现代对话,才能让千年文明真正永续传承。

TAO_5954-opq3594004106.jpg

波黑国家博物馆馆长 米尔萨德·希亚里奇 《以文化遗产弥合战后裂痕,守护多元文明》

成立于1888年的波黑国家博物馆,曾承载奥匈帝国时期的多民族文化遗产,管理超300万件文物,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机构。然而,战争使博物馆遭受重创。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弥合社会裂痕、促进对话的桥梁。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多元文明的根基。

TAO_6015-opq3593977650.jpg

巴塞罗那储蓄和养老金银行基金会会展部主任 伊莎贝尔·萨尔加多《以艺术科学推动包容,绿色实践赋能文化可持续》

在西班牙,博物馆创新的一大特色,则是一个个移动集装箱式的展柜,每个集装箱大概有10年的生命周期,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免费通行的权利,可以便利地把文物、展品运输到每个小镇、小村庄去展出……每个铁皮箱,都是文化的种子。

TAO_5716-opq3593944975.jpg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 王晨阳《非遗馆创新活化传统技艺,激发全民文化创造力》

非遗馆的核心使命是展示“当下的鲜活遗产”,而非固化历史。通过社区与传承人的深度参与,非遗得以持续焕发活力。非遗馆也是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非遗馆正以创新实践激活社区、群体乃至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让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TAO_6153-opq3594016663.jpg

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 安妮·米勒 《非遗馆创新活化传统技艺,激发全民文化创造力》

法国尚蒂伊古堡,这个以收藏19世纪“原汁原味文物”著称的空间,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创新轮动。我们深信,在现代,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中国非遗馆如何通过创意推动社会凝聚力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 王晨阳

非遗馆的核心使命是展示“活态传承”,通过社区参与与创新转化激活传统文化。非遗馆不仅是技艺展示平台,更是推动社会凝聚力的纽带。非遗馆拓宽了传统博物馆边界,让社区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尚蒂伊古堡如何平衡传统保护与现代观众互动需求?

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 安妮·米勒

尚蒂伊古堡严格遵守19世纪原貌保护要求,但通过多元活动吸引现代观众。古堡举办花展、音乐会、马术表演及历史主题游戏,如“王子公主”换装体验和手打奶油工作坊,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文化空间。守护传统不意味拒绝变革,用创意激活历史,才能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博物馆如何转型为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对话的主体,并与社会有效互动?

中国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娄玮

博物馆需通过“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强化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这是立足之本。其次,博物馆需敏锐回应公众需求但不媚俗,通过创新展览引领文化体验。博物馆展览设计应打破传统框架,采用灵活曲线与开阔空间,营造游园般的轻松氛围,既传递知识又舒缓身心,同时呼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博物馆应紧跟前沿科技,但需平衡创新与风险,避免盲目追逐潮流。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守护者,更应是社会对话的引导者,唯有立足传统、回应时代,方能实现遗产与当代社会的深度共鸣。

博物馆如何在战后社会促进对话与身份认同?

波黑国家博物馆馆长 米尔萨德·希亚里奇

波黑国家博物馆在战后以文化遗产为武器,通过展品直面历史伤痕,在困境中,博物馆需“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国际社会应更加关注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守护文物就是守护多元文明的根基,文化遗产是和平重建的桥梁。

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

巴塞罗那基金会会展部主任 伊莎贝尔·萨尔加多

对博物馆来说,沉浸式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让观众触摸展品、参与性别议题讨论,使博物馆成为社会对话的活跃空间。文化机构必须对现实负责,用绿色实践与互动叙事激发公众思考,而非单向灌输知识。

 

微信图片_20250424210942.jpg

主题对话1-b

SLC01719-opq3594332185.jpg

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 玛丽索尔·阿拉贡·皮内达《文物不再是过去的物品,而是活着的和社区紧密相连的》

哥伦比亚国立博物馆作为南美最悠久博物馆,通过与原住民社区深度交流,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合作,共同重新诠释考古文物,将其视为"活着的、与社区紧密相连"的存在,而非单纯历史遗存。这种协作让我们从多个层面,科学、历史、精神和社区层面看到了对文物的全新诠释,改变了博物馆与藏品的关系。通过这样多样化的社区的参与,以多样化社区参与为展品注入活态记忆与个人体验,既守护文化遗产,也直面社会挑战,构建包容性未来。

TAO_6547-opq3594172872.jpg

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前馆长 哈马迪·博科姆《非洲博物馆发展需突破模仿逻辑,拒绝使用殖民者语言重述历史》

黑人文明博物馆作为2018年新馆,通过五年实践构建新模型:既不回避650万年非洲文明史,也不将殖民作为叙事核心。重点关注留在非洲的文物价值、当代内容生产及创新路径。非洲博物馆发展需突破模仿逻辑,拒绝使用殖民者语言重述历史,以自主视角重构文化叙事。

SLC01611-opq3594341951.jpg

国际刑警组织战略伙伴关系总监 武英《数据分享以及技术的结合,有效打击艺术品非法贩运》

国际刑警组织自1946年发出首份艺术品追缉令起,持续通过三大工具支持全球艺术品保护:一是I-24/7安全通信系统,连接196个成员国及机构,实现实时信息交换;二是全球唯一警方认证的失窃艺术品数据库,涵盖5.6万件记录,2024年注册用户超250万,公众经授权都可使用查询;三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ID-Art App,注册用户可扫描比对失窃文物并创建有潜在失窃风险或者非法贩运风险文物的地点清单。通过数据分享及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打击艺术品非法贩运。

TAO_6678-opq3594192665.jpg

西班牙文化和体育部技术顾问 萨拉·利贝拉《聚焦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多样性及性别平等中的角色》

西班牙文化部以人权与文化权利为核心,聚焦博物馆在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多样性及性别平等中的角色。首要任务是通过叙事重构消除历史中的性别偏见,强调女性真实贡献,推动措辞修正与女性视角叙事。战略包括:联合地方政府深入社区,从传统技艺中挖掘性别议题与社区参与;跨学科方法重审藏品意义,引入来源国专家声音重塑展品诠释;制定可及性规程消除歧视等。

TAO_6732-opq3594227152.jpg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张晓云《博物馆仍需坚守藏品保护的核心使命》

湖北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机构,面临非法贩运、盗掘走私等挑战,采取内外双重措施:内部严格实施藏品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数字备案与信息公开,建立可追溯机制;外部严控文物来源合法性,在馆际交流、出入境展览中确保展品合法来源。博物馆在强化社会功能的同时,仍需坚守藏品保护核心使命,通过征集规划与保护措施延续文化遗产价值。

 
国际对话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共同挑战?

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 玛丽索尔·阿拉贡·皮内达

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的宗旨就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发声。因此我们的空间是想要做成一个共享的空间,承载不同的经验,不同的记忆。我们不希望博物馆是孤立的空间,而应该是对话交流,集体合作的空间,来继续推动世界朝和平和多样性迈进。

 
博物馆怎样可以更好地让当地社区参与其中?

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前馆长 哈马迪·博科姆

博物馆不应该成为孤立的空间,而是要有生命力的空间。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当中博物馆应该更加强调它的身份。这是我们博物馆在做的事情,要让社区参与进来,要让博物馆走向当地社区。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点。

 
执法机构与博物馆的合作联系如何更加紧密?

国际刑警组织战略伙伴关系总监 武英

在最近的一次代号为“潘多拉”的行动中,这已经是它的第八次行动了,共有85起逮捕,6400件物品被起获。这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和本地警方、海关,博物馆专业人士、考古学家等,多方利益相关方的配合才有的成就。所以这种与博物馆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协作的方式保护文物,避免文化遗产非法贩运,共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这些文物,让这个世界更安全。

 
于博物馆而言有何融资渠道?

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 玛丽索尔·阿拉贡·皮内达

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扩张这个圈子,获得更多的预算,不仅仅是财政方面的预算,还有更多的文化活动方面的资源。目前我们已经在国际上,跟整个欧洲层面,与金融机构有合作,包括有双边的、三边的合作。在国家层面上,我们经常会与其他的比如部委进行合作,比如我们和平等部合作就有很多,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第三个层面上,我们也跟第三产业有许多合作。

 
从湖北省博角度出发,怎样为跨文化对话做出贡献?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张晓云

国际文化交流需长期系统性建设,我馆主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统筹规划布局,将国际交流项目纳入三年发展规划。二是强化综合保障。硬件方面,按国际标准提升安防、温控等设施;软件方面,培养兼具策展能力、跨文化沟通力的专业团队,并建立专项预算应对国际交流中的不确定性。三是构建特色平台。依托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平台,重点打造以曾侯乙编钟为核心的音乐文物IP。

“博物馆不是孤岛,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明日小编还会继续分享论坛内容,敬请期待!

你心中的未来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  

也欢迎留言分享!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