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期间,足迹遍布儋州、澄迈、海口、临高等地,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轶事,成为海南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当下,海南省高度重视东坡文化遗产保护,为更好弘扬东坡文化,讲好东坡故事,2024年5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全面推进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开发工作,系统梳理全省东坡文物资源,推动重要遗迹、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通潮阁:东坡南渡北归的文化记忆
通潮阁是苏东坡南渡北归途中的重要一站。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东坡受命自儋州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渡海赴廉州前夕,在澄迈通潮阁停留,其《澄迈驿通潮阁二首》诗中写道:“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后世的人们循着东坡足迹,纷纷慕名至澄迈寻找“通潮飞阁”。
通潮阁的始建年代至迟可追溯到宋代,由东坡诗篇得以窥见北宋时“飞阁俯长桥”的景致。南宋时,遭贬海南的李光、胡铨曾和韵东坡诗,刻成碑石立于阁中。关于通潮阁的记录多见于明清两代,清康熙《澄迈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刘时敏设置通潮、西峰二驿,驿中设有驿丞等人员。明代时县治始筑城墙,通潮阁(驿)位于西门之外,西门因而称“通潮门”。弘治十七年(1504年),广东副使王檵奏请革除通潮驿,此后通潮驿便为营兵所占据。到正德年间,通潮阁已然倾塌,知县陶建目睹通潮阁的荒芜景象,甚是感慨:“风雨何年杰阁倾?闲来吊古不胜情。野花绣地能埋址,潮水依城为志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新任知县唐启宾在通潮门外建设里桥、关帝庙,后代知县又陆续在关帝庙右侧增修养济院、真武庙等,渐次形成西门外建筑群落。在清代的县志中,通潮阁已成旧址,虽长期被记录为“久废”状态,实际上可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重建活动。清康熙年间的临高县令樊庶访通潮阁旧址,留下了“旧阁新移让草莱,昔人曾此独徘徊。”的诗句。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一方《通潮飞阁碑》则记录了因通潮阁“址废无稽”,教谕李梓瑶集合地方绅耆,重建通潮阁的过程。同治九年(1870年),福建人李佳瑞经过澄迈,在通潮阁题句;同年澄迈知县秦廷英登通潮阁赋诗,将二人诗句一并镌刻于阁中。遗憾的是,这些与通潮阁相关的原碑皆已佚失,唯有三张拓片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随着晚清澄迈县治迁往金江,原县治老城从此走向没落。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门一带因老城糖厂的建设活动,除里桥外,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殆尽,通潮阁原址更是难觅踪迹。
考古工作新发现:“飞阁俯长桥”残碑现世
2025年4月,为配合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的召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澄迈县通潮阁遗址开展考古勘探工作,期间,考古队员在里桥附近一处遍植香蕉树的小台地上调查时,发现一方残碑。该碑竖立于台地中央,底部残存榫头状结构,无碑座,残高66厘米,宽63厘米,厚约7.7厘米,由火山石单面阴刻楷书而成,碑上文字清晰可辨,能完整识读者93字,录文如下:
“···梁立,所以弥缝天地之···前澄江,后迈岭,双瀑斜飞···前飞阁俯长桥之句,县之···以耸其观,而内外二桥之···既圮,而二桥亦相继就塌···吴邑侯珍聘莅任,即集绅···钱千有余串,塔成而二桥···有说者,兹城垣既坏,树草···运不昌,职此之由也兴起·····孟冬月立”
“飞阁俯长桥”残碑
残碑拓片
这块残碑的宽度与此前发现的道光十六年《通潮飞阁碑》宽度一致,均为63厘米,且碑文刻字稳健端庄,结体严整,或因下半部掩埋土中的缘故,保存较好,其年代应属明清时期。尽管碑的上半部分缺失,立碑时间与立碑人均不详,我们仍能从它的残篇断句中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第一行“弥缝天地”与后文提及的“二桥”相合,即附近里、外二桥;第二行“前澄江,后迈岭”既是澄迈地名由来,又是对此地自然环境的描述,而“双瀑斜飞”则指里、外二滩,澄江二水在此激石成滩,声势相应,会同入海。第三行引东坡诗“飞阁俯长桥”句,与第四行“以耸其观”或许同是通潮飞阁景象。第五行记述二桥与其他建筑物相继崩塌圮坏,这与县志记载里、外桥屡坏屡修的情况相符。第六、七行点出人物“吴邑侯”,其任上召集地方绅耆捐资“钱千余串”,继而“塔成”,或指修筑里桥附近的西门塔。第八行的“城垣既坏”,亦对应县志中城楼数次倾圮的记载。第九行所谓“运不昌”,结合上文残缺笔画来看可能为“文运不昌”。末尾一行记录立碑时间为“孟冬月”,即指农历十月份,其上一字残缺不全,似是“于”或“子”字。由此可知,该碑记录了当时在里、外二桥一带的一次集资建设活动。
“吴邑侯”身份考辨
残碑碑文中提及的“吴邑侯”一人,为破解立碑年代的关键信息。“邑侯”一词是古代对县令的尊称,这一称呼多见于明清时期的方志及碑刻之中,称知县为“邑侯”在当时已经十分普遍。考清光绪三十四年《澄迈县志》卷六职官志,其中记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代167位知县姓名籍贯,同时略述其事,其中吴姓知县十人,卓有政绩者二人,分别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上任的吴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上任的吴世焜,县志中均予以大篇幅介绍。
吴为浙江乌程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继修文庙,十五年(1658年)重修城池,十六至十七年(1658-1659年)修县公署,县志称其“精练吏治,洞悉民情,于今称最”。吴世焜为江南无锡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与教谕关国俊等捐俸重建文庙,使之焕然一新,“凡经海寇焚毁者均议修置”,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城隍庙,二十四年(1685年),捐俸购室,计划重建关帝庙,但条件不足。县志记载:“民今犹啧啧称道勿衰,登之循吏之传,列之名宦之祠宜也。”此外,艺文志中亦收录与之相关记文两篇,一为吴世焜所撰写《重修学宫记》,另一为邑人邱联甲所作《遵修圣宫设义学记》。
追溯两位知县事迹,吴世焜当与残碑中的“吴邑侯”更为契合。吴世焜其人,在康熙《澄迈县志》、康熙《武邑县志》、康熙《王会新编》、雍正《广州通志》、乾隆《冀州志》、乾隆《无锡县志》、道光《琼州府志》等处各有记载。吴世焜,又名郁世焜,一字鹤亭,一字朝若,康熙乙未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后复吴姓。他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683-1687年)任澄迈知县,康熙三十四年任职武邑,任内革除弊政,制定十甲均徭制度,皆有惠声,后以终养归。康熙《武邑县志》称其均徭法为“第一善政也”,大为赞颂;道光《琼州府志》记:“报恩祠,在景苏书院西,道光十五年,邑绅李恒谦、马时现等建祀知县吴世焜。”此时距吴世焜任职澄迈已过一百余年。
若吴世焜即为残碑中所记“吴邑侯”,那么残碑末尾“孟冬月”之上缺失的时间应当为“甲子”,据吴世焜《重修学宫记》,其倡议发起的重修学宫工程“经始于甲子年之秋,落成于丙寅年之夏,不烦公帑,不劳民力”。由此推断,残碑刻立时间可能为吴世焜上任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年(1684年),符合碑文“吴邑侯珍聘莅任,即集绅···”的说法。邱联甲《遵修圣宫设义学记》中提及吴世焜修学宫起因:“癸亥秋,我邑侯吴公来莅澄江,公系延陵望族,起家两榜,下车之日,见学宫废缺,心窃疚焉,因谓甲辈曰:文运之兴,不大厄则不盛···”可见吴世焜甫一上任,即忧心邑中破败,文运不兴,此与残碑中“运不兴”句亦相符合。
结语
“通潮门外路逍遥,荒草残碑对断桥。飞阁流丹人何见?海云还涌旧潮。”东坡北归后的九百余年,风云变幻,澄迈老城历代兴建的各类设施,或毁于海寇侵扰,或在地震飓风中倾覆,留存至今者寥寥无几,这块记有“飞阁俯长桥”的残碑显得弥足珍贵,它的出现,也为我们今天追寻东坡足迹,追溯通潮阁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期待有更多与通潮阁相关的谜团被解开,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