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抗战文艺光辉 “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在京开幕

字号:T|T
2025-07-28 15:02 来源:中国文物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承办的“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于71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本次展览分设“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三大展区,共展出140余件(套)抗战时期音乐、戏曲与美术领域的珍贵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展览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对英烈先辈的崇高礼敬,更是对抗战精神的时代诠释与薪火相传。

图片

图片

“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展厅

“战歌震山河”展区陈列有冼星海多件创作手稿、日记及其使用的钢笔、小提琴、钢琴等珍贵遗物,以及聂耳《扬子江的暴风雨》手稿和郑律成《八路军进行曲》、任光《渔光曲》的录音资料等。其中还特别展出了200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1939年“延安稿”与1941年“莫斯科稿”。作为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璀璨明珠,《黄河大合唱》以母亲河黄河为喻,追溯民族辉煌历史,以恢宏气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它既是音乐的华彩乐章,又是历史的生动注脚、革命的嘹亮回声,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纪念价值。

图片

图片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 1939年

图片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1941年

“兰台唱金戈”展区聚焦梅兰芳“蓄须明志”的铮铮风骨,展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梅兰芳录制的《生死恨》《抗金兵》唱片,以及一系列抗战期间的演剧文献实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戏剧艺术家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们不仅组织筹款义演为抗战募集资金,更通过戏剧创作和演出表达对前线将士的声援。第一舞台1932229日戏单,就是他们慰劳抗日将士举办筹款义务夜戏的重要见证。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艺术家们以舞台为后方阵地,用戏剧的力量激发民族精神,鼓舞民众斗志,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图片
第一舞台1932年2月29日戏单

图片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刀笔砺丰碑”展区集中呈现了沃渣、力群、彦涵、王琦等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木刻工作者对“为社会而艺术”文艺理念的践行,与其他书画、雕塑作品一起真实记录了军民抗战的情景以及人民生活的场景。梅兰芳的《墨梅》暗喻高洁不屈,齐白石的《保民道国联》饱含家国之忧。他们的作品虽未直绘烽烟,却在静观与寓意之间凝聚着深沉的时代情怀与民族气节。铜塑为铭,雕塑家滑田友、刘开渠等以金石之坚,把中华民族在血火中淬炼出的不屈脊梁,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成为民族精神的不朽见证。

图片
彦涵木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1943年

图片

沃渣木版画《卢沟桥抗战》1937年

抚今追昔,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些熠熠生辉的抗战文艺典藏,激励我们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书写新时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放歌的壮丽篇章。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