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持续了30年的联合考古故事

字号:T|T
2025-08-13 17:43 来源:中国文物报
1995年,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携手,开启了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这一合作至今已持续30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且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考古项目之一。近日,“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带人们一起追忆这段持续了30年的联合考古故事——
图片

1995年联合考古队前往日照地区时在火车上合影

跨越山海相聚鲁东南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视野的华裔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一直呼吁利用考古材料研究聚落形态,注重区域内聚落分布规律与模式,进而探究区域社会发展。但当时外国考古学者来华参与考古困难重重。此后时间来到199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为中外考古合作提供了规范。

张光直早有计划,将目光投向山东。一个重要原因是山东考古事业起步早,20世纪20年代即发现城子崖遗址,且考古工作成效显著,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考古学年代序列。

1994年,受耶鲁大学委派,作为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美方负责人的耶鲁大学教授文德安来到山东大学,与中方商谈合作细节。双方一致同意将目标锁定在鲁东南地区,这里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文化发展水平高,日照市两城镇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发掘,出土过精美玉器和蛋壳黑陶器。基于此,双方联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调查和发掘申请。1995年,联合考古项目正式启动,以日照市两城镇遗址为中心,中美开启了鲁东南地区的考古探索之旅。

项目初期,联合考古队以区域系统调查为重点,开展全覆盖式调查。考古队成员顶着烈日、冒着寒风,穿梭在鲁东南的田野间,并陆续获得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的聚落分布图。

成果丰富探寻新图景

199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日照市两城镇遗址进行为期3年的考古发掘。在勘探发掘的基础上,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发掘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两城镇遗址的分布及环壕情况,了解了两城镇遗址的重要遗迹现象,为后续的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后,两城镇遗址发掘项目入选2002年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奖,文德安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西方考古学家。

截至2023年,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调查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日照沿海地区,逐年向北扩展至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以及潍坊高密市、诸城市,覆盖范围达到3800平方公里。在此过程中,累计发现新石器时期至秦汉时期聚落超6000处,为还原鲁东南沿海地区数千年的区域人口和政治演变提供了宏观图景。如今,项目已进入综合研究的新阶段,通过对出土文物和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有望挖掘出更多历史信息。

“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表示,在实证资料方面,发现超过6000个聚落,为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秦汉王朝统一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宝贵依据。通过对聚落形态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从聚落的规模大小、分布密度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以分析出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资源利用情况和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

图片

冶金考古实验室

同时,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在学术上实现了新突破。2012年出版的《鲁东南沿海地区系统考古调查报告》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报告证明了区域系统调查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可由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

深厚情谊结下不解缘

在30年的联合考古历程中,发生过许多感人故事。

文德安不辞辛劳往返于中美之间,协调各种细节、参与调查发掘,保证了合作项目的正常开展。她积极为中国文明发声,并利用自己在美国多家学会中的领导职务,投身反对文物盗掘和走私的活动中。2008年,文德安获评“中国政府友谊奖”,她将金质奖章和证书捐赠给山东大学博物馆,她说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文德安也与中国学者建立了深厚友谊,与日照市结下不解之缘,她被授予“日照市荣誉市民”以及“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项目组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植物考古学家克劳福德引进的第一台浮选仪,在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发掘中使用,开启了项目科技考古的新篇章。2016年,山东大学与美国高校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更是为古老遗迹通过现代科技讲述故事提供了平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在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次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曾经的参与者,深情回忆起田野工作的艰辛:“寒冬里踩进冰冷的水沟,酷暑中被暴雨浇透……”

但这些困难都在共同的学术追求面前变得渺小。合作初期,因学术背景差异和观点分歧,学者们会有激烈争执,也正是这种思想碰撞,促进了学术的进步。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使学术薪火得以传承。许多青年学子参与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的田野调查与多学科研究,这些经历成为他们学术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展望未来,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队曾经和现在的队员,都认为鲁东南考古研究仍有很大潜力。例如,龙山时代居民如何管理水资源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所需,鲁东南聚落间的交流如何开展,海岱地区内不同区域居民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换网络是什么样子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山东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已有的考古材料,结合最新的多学科方法,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还将持续进行,继续为解开人类文明的奥秘贡献力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