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不到知名博物馆的票怎么办?

字号:T|T
2025-09-01 15: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抢不到知名博物馆的票”一度成为暑期游的难题,其实,在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之外,还有一些专业博物馆,它们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某个学科专业设置展陈内容,是获取专业知识、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本期以北京、陕西、黑龙江三地的3个展馆为例,呈现专业博物馆的不同样貌,期待有更多观众走进它们。

01

西安科技馆:科普潮涌,日均万人

本报记者  秦  毅

图片
青少年到西安科技馆开展科学探究  西安科技馆供图

暑期里,12岁的辰辰兴致勃勃地和爸爸来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河之畔的西安科技馆。一进展厅,他就被馆内巨大的标志性展品——《永无止境》莫比乌斯环吸引了。虽然他还不理解单侧曲面的数学拓扑结构到底是什么,但对科技、对大千世界的探索欲望,已深深根植心田。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位于科技馆中庭的《永无止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旋转科技艺术装置,既寓意科学探索之路永无止境,也象征西安科技馆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国内引进的机械仿生飞鱼与《永无止境》在科技馆中庭上空相遇,营造出“云从长安来,鱼在云中飞”的科幻场景,为观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觉体验。

今年暑期以来,西安科技馆里热闹非凡。众多青少年沉浸在科学的世界中,从物理学的奇妙现象到生命科学的人体奥秘,从航天技术到科技创新的神奇力量,在寓教于乐中度过了“科技范儿”十足的暑假。

长安云(长安云·“一带一路”城市展示体验中心)项目是西安市2024年重点民生文化项目。坐落于长安云内的西安科技馆自今年1月开馆以来,持续书写行业亮眼成绩:今年春节假期接待量达20万人次,单日最高峰值4.3万人次。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充分彰显了科普游的强大吸引力。

图片

孩子们在西安科技馆观看《科学狂想秀》 西安科技馆供图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普科创场馆之一,西安科技馆拥有科技科普、自然生态、气象科普、互动演绎、文化艺术等多个主题展区,有500个互动体验项目。核心馆区设有科学探究、硬核力量、逐梦空天、生命健康、科学童梦园等7个常设展厅,以及2个特效影院、2个趣味临展区、3个环廊展区、1个特色秀场和5个研学空间。

馆里巧妙利用南北馆空中连廊,将约1600公里秦岭中500公里的核心陕西段,微缩呈现在近160米的艺术长廊里,展示太白山、终南山、华山等秦岭西、中、东三段的核心场景及自然生态。秦岭生态走廊在有限空间中呈现出秦岭广袤无垠的自然之美与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成为西安科技馆自然科学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安科技馆里,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体验和科学探究,开启集科普性、互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探索之旅。在生命健康展厅的电梯安全体验区,孩子们排着队参加电梯安全演练。“真的卡住了。模拟场景非常真实。”一位参与者表示,通过按下所有楼层按钮、立即卸下随身物品、紧贴电梯内壁站立这样的演练,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将来万一突遇电梯故障,会减少无助感和慌张感。

作为科技馆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气象科普馆,通过“大气长安”“洞见天机”“风云万象”“同气共生”“天地人和”五大篇章,引领公众走进奇妙的气象世界,以感受、探知、求索、敬畏、共生为展示脉络,打造出一个立体且多维度的气象科普体系,借助沉浸式空间和模拟体验空间,让参与者在互动体验中认识自然、敬畏自然,进而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暑期馆里还特别安排了公益讲解服务、1元观影以及公益趣科普、丝路寻梦季、科技光影奇遇季等主题活动。”西安科技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

据介绍,为了给公众提供有品质、有特色的科技游览体验,做好科普窗口展示工作,西安科技馆在暑期“两周仅闭馆一次”,还特别增设科技夜场,每周末延长开放至晚八点半,方便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光影科技与夏夜星空交织的场景。

“我们将持续跟进最新科技创新成果,迭代展品展项升级,全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积极探索‘科技+教育’融合发展路径,让孩子们在与科普展项的互动中,激发好奇心,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西安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02

民族文化宫:解锁民族精神密码

本报记者  刘源隆  文/图

图片

观众在民族文化宫内观看展览

暑假里的北京长安街,故宫的朱墙里人潮涌动,国家博物馆的恢弘门庭前总排着蜿蜒长队,而在天安门往西不远的“十里长街”北侧,有一座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的建筑物,入内参观无需抢票,观展体验一样舒适。这就是1959年10月落成、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60多年来,这里先后举办了民族工作成就展等各类展览1700多场,上演了2万余场民族歌舞表演,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2024年,民族文化宫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走进民族文化宫,2023年8月开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至今已吸引40万名观众参观。该展览从国家民委系统馆藏的15万件文物和51万册古籍中,遴选出2100余件文物古籍及展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铺陈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壮阔征程。

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是最瞩目的两件展品,已有1300多年历史,见证了汉藏文明如何在碰撞中交融共生。

唐贞观十五年(641)正月,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向雪域高原进发。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绫罗、饰品、骡马等财物和佛经,以及许多侍女和能工巧匠,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养蚕、纺织、农耕、造纸、造酒、制陶等带进西藏。和亲队伍中的工匠在沿途的崖壁上刻下佛像、经文,修建佛塔,兴建大昭寺、小昭寺。后来,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倡导和带动下,吐蕃人学习唐朝文化蔚然成风,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时,陪嫁队伍中还有乐师和乐器,宛如一个文化访问团,展示了中原王朝的礼乐文化,琴与长鼓正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民族文化宫讲解员李乾睿说,“文成公主入藏,极大促进了中原与吐蕃地区的民族交往、文化互鉴,巩固了唐蕃关系,成为民族团结史上千年流传的佳话。”

一枚出土自新疆的宋代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也令人称奇。“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谓,“桃花石可汗”意即“中国可汗”,是喀喇汗王朝君主的自称,表明西域对中原的千年认同。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也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这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总志,记录了元代各行政区的山川人物、沿革本末等。书前配有地图一套,共14幅,首幅为《混一诸道图》,即全国图,其他13幅为分省区图。此套地图为现存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分省地图集,开创了分省地图的先例,描绘了元朝的广阔疆域。

馆方还特别在“大一统”展厅设计了“花瓣古籍墙”与“集思柱”互动展示装置。“上千朵花瓣其实是一个个小书盒,盒中藏有中华各民族的典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安宁介绍,观众按下花瓣上的开关,花瓣向上翻起,从“花心”中推出一本古籍复制品。花瓣墙上方,灯光颜色不断变化,投射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词句,这些词句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汇入正前方的“集思柱”。屏幕上,不同字体的“中华典藏”4个大字循环呈现,汇聚成一条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族文化宫专门策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与“新疆专展”也已面向公众开放。在“西藏专展”展厅,70件明清宫廷家具与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颁赐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37件圣旨、13件印章并置,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新疆专展”以156件文物、44件古籍、193张图片和9个视频资料,全景式展现新疆从旧石器时代到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进程。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仰望同一片星空、脚踏同一片热土,铸就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文化宫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殿堂,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时刻,也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中华大地的每一次脉动,都是56个民族同频共振的和声。”安宁说,“民族文化宫欢迎更多观众来亲手开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03

远东林木博物馆:

架起人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

本报记者  张建友

图片

观众在远东林木博物馆内参观   远东林木博物馆供图

8月中旬的一天,吉林省吉林市游客李琴走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远东林木博物馆,被逼真的远东地区森林微缩景观、林木生产仿制场景以及大量的文物展品和动植物标本所吸引。她说,记住了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东北红豆杉,认识了能结松树籽的红松、能做药材的黄波椤等树木,没白来。

据该馆馆长王宏良介绍,穆棱市有几十家木业制造企业,为了展示穆棱市林木产业优势,扩大知名度,穆棱市于2008年建设了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标本收藏、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远东林木博物馆。

该馆展厅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室外展厅采用园林建设手法,通过巨型树阵展示了我国北方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桦木、水曲柳等10余种树木标本,辅以公共绿地、亭台水榭、休闲健身等设备设施,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为网红打卡点,本地居民茶余饭后也来这里休闲锻炼。

“森林小火车以窄轨铁路为基础,以蒸汽机车为动力,最初用于林区木材运输,后来转型用于旅游业。”游客们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来到室外展厅看森林小火车,不时摆出造型拍照。

室内展厅包括序厅、自然生态厅、发展历程厅、规划建设厅、产品展示厅。序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实木浮雕形象墙,由珍稀树种东北红豆杉、现代化木业园区等要素构成,浓浓的木材质感与鲜明的层次感烘托出林木主题;自然生态厅以模拟实景及实物、标本等展现远东地区的自然生态;发展历程厅通过微缩景观、图片等展示林木产业发展史;规划建设厅以展板、沙盘模型和3D屏幕展示未来发展;产品展示厅以穆棱林木产品为主要展示内容。每个展厅各有特色,吸引大量游客拍照或录像。

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林业生产相关的实物和野生动植物标本,其中,鸟类标本22种、兽类标本12种、昆虫标本163种、经济作物标本76种,以及平均树龄200年左右的胡桃楸、蒙古栎等珍贵树木标本。“这些标本来自穆棱境内林木企业捐助或面向全国征集。”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工作人员说,该馆以打造精品展览、向游客展示林木产业知识为出发点,建起林木主题文化园,丰富游览体验。

据讲解员尹睿介绍,为了吸引广大青少年游客,馆里推出了再现早期林木生产场景的林木生产体验、微缩模型自驾游体验等互动体验项目,引客效果明显。比如动感风力灭火体验,在背景墙上模拟森林火灾现场,参观者手持模拟风力灭火器进行灭火,操作灭火点准确才可顺利将火扑灭;再如电子植树体验,游客可以在电子系统内种下自己喜爱的树木,并给其命名。

在推出体验项目的同时,博物馆还在服务上做文章,不但免费提供讲解服务,还向游客赠送穆棱画册、宣传册、纪念品等,提高了博物馆对外的美誉度。在对外合作方面,远东林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系统单位合作举办各种临展,吸引本地游客走进博物馆。此外,该馆积极与穆棱市博物馆、孤榆树东北抗联密营地、中东铁路历史文化穆棱陈列馆、中俄友好纪念馆、穆棱红·石木文化馆等开展合作,结合不同的历史景观、红色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设计推出林木冰雪游、林木乡村游、林木休闲游、林木度假游等旅游线路。

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有近10万名游客走进远东林木博物馆参观、游玩、休闲度假。穆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窦甜甜认为,远东林木博物馆架起了一座人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了解穆棱林木百年发展史,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