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历史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交流活动顺利举办

字号:T|T
2025-09-30 15:10 来源: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
9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主办的“守正创新——历史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主题交流活动,于修缮一新的龙华西路1号优秀历史建筑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政、产、学、研各界代表70余人,涵盖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工匠及高校职院等多个领域。大家围绕“守正”与“破界”的修缮理念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推动历史建筑修缮技艺的永续传承与当代发展。
图片

活动现场

01 参观导览活动

正式交流前,与会人员率先走进于近期修缮完成的龙华西路1号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观摩。这座建于1947年的龙华机场航站楼(原名),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其从航空枢纽到区域更新的历程,本身就是历史建筑保护价值的生动体现。通过现场走访,代表们直观感受了修缮团队如何在保留历史原貌与融入现代技艺之间取得平衡,为后续的研讨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观导览

02 书籍发布活动

图片
图片

活动致辞

    《上海历史建筑外墙饰面修缮工艺》新书发布会作为本次活动的首个环节正式拉开帷幕。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主任蔡乐刚、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资深专家林驹先后为发布会致辞。该书由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与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编,系统梳理了上海历史建筑外墙修缮的核心工艺技术。本书的编纂宗旨与本次活动主题高度契合,均致力于推动保护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全书通过详细的文字解析与丰富的工艺图示,不仅真实记录了传统施工方法,还探索了其与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路径。该书的出版,对实现工艺技术的规范传承、科学普及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图片

书籍发布

图片

《上海历史建筑外墙饰面修缮工艺》书籍

03 交流分享环节

     在随后的交流分享会上,活动邀请了来自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产学研不同方向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汇聚多元视角,围绕修缮技艺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度对话。

 

     五家单位的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上海建设管理职业学院智能建筑工程学院黄琪教授、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志峰、上海维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佳俊,以及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戟,依次分享了在历史保护建筑与风貌区修缮中的实践心得与思考,并指出了当前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一是人才结构老龄化,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断层;二是传统工艺失传,修复材料日益稀缺;三是“原真性”与“安全性”难以兼顾,技术平衡成挑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交流分享

04 圆桌座谈环节

     在圆桌座谈环节,来自多家行业单位的专家、工匠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历史建筑保护的‘人本体系’:教育、传承、行业发展与现代管理协同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热烈探讨。历史建筑保护的根基在于“人”。无论是坚守技艺的资深工匠、探索新法的设计与施工团队,还是推动制度创新的管理者、肩负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教师,共同构成了这一“人本体系”的核心脉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唯有打通教育、技艺传承、行业发展和现代管理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才能为历史建筑保护注入持续的生命力。

图片

圆桌座谈

      本次分享会不只是一次阶段性的交流,更是一个持续的行业对话起点。与会者一致认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事业的永续发展,有赖于持续的交流互鉴、系统总结与深度反思,从实践中汲取智慧,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赓续与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历史建筑不仅是砖石木构的物理存在,更是可阅读、可传承的文化生命。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搭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技艺与科技、汇聚人才与资源的重要平台,不仅为新时期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指明了务实方向,也必将推动我们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图片

活动合影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