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城遗存 传承历史文脉——晋阳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管见

字号:T|T
2023-01-19 10:08 来源:文物之声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的晋源区,该区晋源街道办即坐落在古城遗址之上,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国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2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单位。

随着太原市城市建设的逐渐南延,古城遗址区已经和城市建设区紧密相连。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注重城乡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利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体会,略陈管见。

图片
深入发掘古城的历史文脉
 

 

晋阳从公元前497年建成到公元979年焚毁的1500年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成为中国历史变革的划时代事件。公元前454年,晋国执政卿荀瑶(知伯)试图灭掉赵氏。他联合韩、魏,包围赵之晋阳,决汾水之堤,以水相攻……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危急时刻,赵襄子派张猛谈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与赵联合,灭智氏而分其地,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晋阳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中春秋与战国分界线的标志性事件。智伯家臣豫让为主复仇的故事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代表。

西汉刘恒治代,成就文景治世方略。东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将山西境内匈奴分其五部,散居于晋阳附近。同时,与匈奴关系密切的乌桓、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也随之大量内迁。史载汾河流域匈奴“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到西晋时,匈奴等北方游牧部族迁居太原地区的情况更加严峻。“群胡数万,周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晋阳地区成为胡、汉共同的家园,民族融合与互动初露端倪。

图片
太原娄睿墓陶骆驼

西晋“八王之乱”后,刘琨在并州孤军奋战,坚持近十年,演绎出“闻鸡起舞”“胡笳退敌”等英雄故事。晋阳也是西晋王朝在大河以北最后陷入胡人政权的都市。从“五胡十六国” 之前赵(304年)刘渊(匈奴族)开始,经过后赵石勒(竭族)、前燕慕容氏(鲜卑族)、前秦符氏(氐族)、 西燕慕容氏(鲜卑族)、后燕慕容氏(鲜卑族)、北魏拓跋氏(鲜卑族)、东魏拓跋氏(鲜卑族)、北齐高氏(鲜卑化汉人) 、北周宇文氏(鲜卑族)为隋(581年)所取代为止,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晋阳处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胡汉民族杂居。晋阳地区开始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搅拌池”和“大熔炉”。

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在太原地区汇聚、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晋阳历史文脉。特别是经过东魏、北齐半个世纪的经营,晋阳由一个军事重镇蜕变升华为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中心大都市,并形成了代表先进文化的人文环境,为李唐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图片
太原隋虞弘墓汉白玉石棺堂宴饮图

隋朝末季,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原留守李渊率部众誓师太原,一路攻伐,入主长安,建立大唐帝国,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唐盛世。太原作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有唐一代受到特别重视。李渊、李世民等对晋阳城倾注大量心血。李世民发出“飞鸟过故乡,犹踯躅徘徊;况朕于太原起义,遂定天下,复少小游观,诚所不忘。”的感慨。他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留居晋阳期间,给我们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行书大碑宝翰。而一代女皇武则天也视晋阳为故乡,于长寿元年(692年)将晋阳列为北都,因此有“天王三京,北都其一”的美誉。唐代李世绩(徐茂公)、李光弼、狄仁杰等一代名将良相,在晋阳演绎出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无疑是晋阳城最为辉煌和最为重要的时期。诚如明末清初历史学家顾炎武所言:“魏齐周隋梁唐晋汉以及十六国之君,分方窃据,互相吞食,得此者昌,失此者蹙,先至者胜,后至者覆。匪直人谋,实势使之然也。”纵观太原过往,在晋阳城演绎的历史故事固然不胜枚举,而最为核心的是它在作为中原北门和民族熔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做出的杰出贡献。从时间上来说,北朝至唐代,从内容上来说军事重镇与民族融合,应该是挖掘晋阳古城历史文脉的核心所在。
保护展示要结合古城遗存现状
 

 

宋初平北汉后,火焚水淹晋阳城,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没有大的建设项目,仅明景泰年间,在古城的西南部筑有周长3.5公里的太原县城,古城的重要部分未遭大的破坏。因此晋阳古城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原貌,城址遗存的展示也应以唐代为主。

据调查,20世纪初,晋阳古城遗址城墙还保存有多处城墙遗迹,70年代以来,城墙大部分被毁。地面上仅残存西城城墙600余米;位于南城角村的西城西南城角处,残存长约200余米的一段城墙;古城营村残存;两座宫殿基址,村民将房屋建于其上。

 

图片
晋阳古城遗址西城墙局部
在约20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坐落有大小村镇15个,约有人口3万,当地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辅以各类小型企业。

晋阳古城遗址的调查发掘是以文献记载明确的唐代城址为突破口的。晋阳城到唐代城址范围达到最大。唐代晋阳城由东、中、西三城组成,中城跨汾河而建、东城位于汾河以东,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于中城、东城常年受河水漫漶,加之地势低洼,考古工作难度极大,因此,考古调查勘探主要针对西城展开。考古探得唐、五代时期晋阳古城西城城垣四至范围:城圈基本呈矩形,东西长4750米,南北宽3750米,方向18°。此外,发现了晋阳城创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在城圈内,发掘出土了城门、大型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佛寺遗址等重要遗迹,并初步建立了地层序列。

此外,古城遗址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古城地势西高东低,地下埋藏也呈现出西浅东深的态势,西部靠近西城墙部分遗迹在地表下50厘米出现,愈往东部埋藏愈深,在北瓦窑村、东城角村以东,遗迹埋藏深度达13米至15米。

因此,晋阳古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首要一条是贯彻领会: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宗旨。

其次:遗址的发掘、保护、展示要与《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以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为中心,结合北面长风商务区、晋阳湖旅游区;西面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龙山童子寺、西山大佛等西山文化带;南面以晋祠为主的风景名胜;东面汾河绿化带;在太原市南部构建“山—河—祠—城”景观体系。

再次:遗址公园的建设以绿色生态为主基调。以不同品种的花草树木组合来展示盛唐北京城的规模和气象,以遗迹博物馆、墓葬博物馆的陈列来展示晋阳历史文脉的丰厚内涵,以城区遗址上的明太原县城遗址为主、展示晋阳的民风民俗。遗址展示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图片

古城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造成了城内文化层埋藏厚度高低悬殊,文化层从西到东逐渐加深。加之汾河多次改道,东部的一部分遗存被毁,城址遗迹基本处于水位10米以下,发掘和展示在水文地理条件未有大的变化前,难以实施。因此地上遗存和考古遗迹的展示应以遗址西部为主,植被展示则应偏向东部。

遗址公园的建设要根据遗址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来确保遗址的保护;鼓励村民从事有利于遗址保护的诸如绿化工程、文化旅游产业等项目建设。对于占压重要遗迹的村庄如古城营村、南城角村,逐渐调整搬迁,其他村庄以疏解为宜。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