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丝步幛幛群姝——漫谈南通博物苑古紫藤的历史及其保护

字号:T|T
2024-12-25 17:37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一、什么是古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0年颁发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凡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即为古树。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人文活动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科研和经济价值。南通博物苑有定级挂牌的古树名木9种18棵,其中,一级古树名木1棵,二级古树名木17棵。这些古树名木,和南通城市发展史、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更是历史的见证、传统园林文化的具象、优质独特的景观、南通人民的乡土情结载体。
图片

藤东水榭的古紫藤

二、博物苑古紫藤简介

紫藤,豆科紫藤属落叶藤本观花植物,又名藤花、藤萝、朱藤、黄环、招豆藤等。我国自古即栽培本种作为庭园棚架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攀援类植物,先叶开花,花穗垂挂如瀑。唐代诗人李白诗曰:“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生动地描绘出紫藤花开时的美景。

紫藤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对严寒和酷热都比较有耐性,能耐一定水湿,在比较瘠薄的土壤也能正常生长,喜光,较耐阴,但缺少光照会影响开花。栽种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向阳避风处。其生长较快,寿命很长,缠绕能力强,通常需要为其提供可攀爬的支撑,如廊架、立柱、铁艺围栏等,也需要定期修剪控制藤蔓扩散,避免绞杀周边植物。我国传统紫藤品种以紫色为主,现如今,通过园艺手段培育,紫藤品种丰富,花色有白、粉、紫、红等。南通花期为春季4月中旬至5月初,开花时有芳香,花可提炼芳香油,也可制作美食;其种皮、花、种子可入药;果实形似豆荚;种子形扁、质硬,含有氰化物,有毒,不可直接食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种,是园林垂直绿化的上佳选择,从古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各地古典园林里也常见紫藤的身影。

南通博物苑现有古紫藤4棵,其中藤东水榭种有两棵,尚未挂牌。张謇先生在1913年5月22日《日记》记作诗《藤东水榭落成集饮示校中诸子二首》,由此记录,可大致推测,藤东水榭的古紫藤树龄应有110年左右。

博物苑内闻名通城的古紫藤,当属濠南别业楼前、据传由张謇先生亲手种植的两棵。历史照片显示,初时不过两指粗细。张謇在1923年3月15日的日记中有诗《庭中朱藤开几匝月姚光冶色灿烂殆不可状诗以张之》,根据诗句中所记,移栽后长势良好,近3年才长成藤蔓纠缠、绿叶茂盛的样子,藤高不超一丈,和一间平房差不多高。通过这篇日记的时间推算出,两棵古紫藤的准确树龄应有近120年,目前是二级古树名木,由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挂牌编号。两棵紫藤,分列东西两侧。东侧紫藤开紫花,寓意“紫气东来”,是我国常见品种,花穗相对较短;西侧紫藤开白花,俗称“白花”紫藤或者“银藤”,主干较东侧粗壮,根部虬枝蜿蜒,古朴苍老,花穗相对较长,且繁多。两株紫藤现攀爬至三楼棚架,将阳台包裹其中,开花时如瀑布飞流直下,层层叠叠,花后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年春季花期,客来如云,是南通知名景点。

三、古紫藤的现状、保护措施及面临的难题

古树名木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传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景观、文化、历史、科研、开发、旅游价值和纪念意义,保护古树名木意义重大。

因此,为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管理,保护国家重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南通市于2019年5月,出台《南通市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管理办法》,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

南通博物苑长期投入精力,关注、爱护苑内古树名木,4棵古紫藤长势良好,每年正常开花、结果。紫藤种子开发成博物苑具有代表性的周边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然而,和世界上万千生物一样,古树再长寿,都会经历萌发、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客观规律,也会面临大自然中病虫害和极端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

古紫藤目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病虫害

紫藤生长快,木质较软,常见虫害以蚜虫、红蜘蛛、小蠹虫、天牛发生为多,病害以软腐病为主。以小蠹虫、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危害大,发生隐蔽,针对此种情况,博物苑工作人员加强观察,在虫害发生前,根灌药剂噻虫·高氟氯进行预防,对发现的虫洞及时填塞药物毒死蜱·三唑磷杀虫,或对树干喷洒渗透性强的药剂。此外,针对古树名木可能存在的白蚁隐患,南通市白蚁防治所受有关部门的委托,也在古紫藤下埋有白蚁防治的仪器。

根据多年治理保护成果,结合古紫藤实际情况,从2021年起,南通博物苑与有古树修复资质且经验丰富的植保单位合作,连续3年,对藤东水榭西侧古紫藤进行树洞修补、树瘤清理、根部复壮、土壤改良、及时补刷防水层等作业,治理效果显著,软腐病得到有效遏制。为便于紫藤根部更好地透气、吸收养分,又于2023年初春拓宽藤东水榭两处古紫藤花池,当年春季藤东水榭古紫藤长势旺盛、花朵繁茂,根部萌发新枝增多。

以“尽早发现、及时处理、防治结合”为原则,对表面出现黑色斑点的软腐处或产生树瘤处,选择晴好干燥天气,果断采取人工清除方式进行物理去腐,对较为重要的枝干优先以保为主,后续根据其病害发展趋势再行决断。

此外,会在落叶后喷洒石硫合剂、树木抗冻液,涂刷成膜性好的新型树木保温涂白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和越冬保暖防护。

(二)修剪

为减轻树体负担,减少徒长枝对营养的争夺,紫藤应在每年春、夏秋、冬季修剪3次为佳,为促花芽孕育,以每年夏末秋初修剪为佳。然而考虑到濠南别业古紫藤重要的景观效果,通常将整体修剪安排在冬季。

在给古紫藤“理发”后,外观看似“瘦身”不少,部分市民难以理解,担心修剪会影响来年开花。实际上,濠南别业古紫藤因树龄老化、树体庞大、根部花池狭小等缘故,汲取营养相对有限,此处古紫藤,尤其东侧紫藤,开花量与果树一样有明显大小年之分。即今年开花量多,树体营养供给过度,翌年开花量会相对较少,以休养生息。此外,开花量也受环境气候的影响。

(三)水肥管理

在花芽萌发之前和秋冬落叶后,会根施发酵的颗粒有机肥(羊粪或牛粪肥),有机肥肥力长效但释放相对缓慢,在生长周期会视具体情况补充叶面水溶性肥。高热天气下,选择在傍晚进行全株浇水,或喷灌蒸腾抑制剂。

(四)根部土壤管理

濠南别业现为国保级历史建筑,建造初期紫藤花槽已固定大小范围,东西两侧花槽面积总和仅1平方米左右,花槽太小,养分不够。随着紫藤的日益生长,百年古树的根系只能盘踞在原有的狭小空间内,使得根系呼吸不畅,已不能满足古紫藤的生长需要和营养输送,导致树体长期营养不够,抗病力减弱,易发生病害。在不能破坏本体建筑的前提下,经专家论证,2024年4月,对濠南别业紫藤花池外地面开挖长7米、宽1.2米的花池。清理掉地面厚达30厘米的硬质铺装,针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后,再使用腐殖酸、生物菌剂、营养土配制成新的栽培土填回新花池,提高根部土壤的透气性。使用根部杀菌剂、氨基酸水溶肥、植物生长激素、营养液进行灌根,辅以有机肥,提高根部土壤肥力,利于根系呼吸,及时补充植株生长所需要养分。最后修建木质护栏予以保护。

四、今后的方向与目标

博物馆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一部分。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守护好苑内的绿化景观,尤其是古树名木,更是南通博物苑园林区绿化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古树名木的养护与复壮,长期以来是一个大课题,目前尚无类似情况的古紫藤养护实例可以借鉴。自2018年起,除利用古紫藤上生长健壮的营养枝进行扦插、用古紫藤的种子培育出实生苗外,下一步将更多地寻求省内外有古紫藤养护经验的单位帮助,取经学习,邀请各路专家来为南通博物苑的古紫藤养护出谋划策。同时,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更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共同维护好家乡南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