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二人曾赴浙江武义考察与测绘延福寺大殿,后来在梁氏的《中国建筑史》中将之引为元代建筑案例,并云:“此斗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
自那以后,延福寺在中国建筑史上引起众多学人的兴趣。在张玉寰、郭湖生主编的中国建筑技术史和近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历史多卷集的元明卷(潘谷西主编)中,皆将延福寺大殿列入。1995年延福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2001年,延福寺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为了保证维修质量,在维修前及维修中不断深入研究延福寺及其结构特征、群体布局,本文即是这一研究成果的概括。
延福寺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在浙江武义县西南33公里的桃溪镇东有一处山环水抱,风景清幽的山谷,占地约有4000平方米,松林翠竹之中掩映着一座古刹,寺庙坐北面南,依坡而上,因地处偏僻,又在山村,颇显得清静、古拙,俨然一处修行参禅之地,此即延福寺。此寺可追溯到1000年前,据元泰定“重修延福院记”碑,明天顺七年陶孟瑞“延福寺重修记”碑及《宣平县志》所述,延福寺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名福田。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赐名延福寺。不过这个时期的建筑早已毁掉了,根据碑记,现有的寺庙是“元延佑四年(1317年)”由僧德环重建的,继而置田山并立碑记,以后时有修葺。从延福寺大殿保存下的珍贵的元代特色的结构构件分析,当为元延佑重建时的作品。明代碑记还记录了后来延福寺的修建事宜:明“正统年间……官兵往复,毁宇为薪,存者无几。适靖复业,文碧(涧清)等观法界之残,悉意生殖,数年之间,诸工施作,群废具举,图绘殿壁,修创廊庙”。从现存遗构看,当时的庙宇只剩下大殿了,从大殿下檐所示的斗拱用材及月梁作法来看,下檐就是这次劫难后,“修创廊庙”时或更晚一些时候所加的。清康熙九年(1670年)僧照应重建观音堂西廊,乾隆十年(1745年)僧通茂同徒定明修整大殿,并于当心间佛像上增加了天花,粉底彩绘,同时创建天王殿和两廊厢屋。道光十八年(1838年)住持僧汉书重建山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僧心洁重建观音堂。二十世纪初到50年代,是该寺衰败期,至武义解放时,寺内仅剩一个僧人,50年代初将寺属山田及厢房分给了附近农民。1960年,延福寺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特殊期间,寺内佛像被拆毁。1974年武义县文管会对延福寺大殿作了一次较大的维修,并添配了悬鱼、惹草,对角梁后尾施铁件加固,用抱柱支顶梁袱。但仍因排水、防潮、通风、防朽、防虫及基础加固未及解决,20余年后,再次将保护工程的课题提上日程。
延福寺的特征及价值
正确认识延福寺尤其是其元代遗构大殿的特征,全面揭示其价值是正确选择工程对策的前提,是避免因维修而造成文物损坏、历史信息丧失的一项基础工作。延福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因循自然环境的布局
延福寺建筑群自南至北为山门、天王殿、放生池、大殿和观音堂,各建筑中轴线并未在一条直线上。粗看起来以为这种不规整的布局是粗心或施工误差,实则不然,沿着大殿、天王殿和山门南行,两次不经意的略微转折之后,站在山门南望,远处称为饭僧坛的山峰赫然在目。大有借得天地之气的感受,虽然我们还未明确查到建寺之时遵循风水形法的记载,但这一格局,并结合其它浙江寺庙的类似特点,可以说延福寺确实是将饭僧坛作为寺庙建筑群的“案山”组织进其环境景观中的。这种通过轴线微差变换使建筑群不仅随山就势而且取得良好景观态势的手法是十分值得当代风景规划借鉴的。这也是过去我们对延福寺的价值认识不足的一点。
2、抬梁穿斗并用,大小式兼施的结构方式
延福寺的山门为单开间分心造,前后两坡穿斗式,前檐墙作八字形,颇显简朴。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檐屋,抬梁结构,山缝为穿斗结构,小瓦屋面单檐硬山造。大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式,下檐五铺作,上檐六铺作,抬梁式。观音堂三间主体建筑为六架椽屋用四柱,抬梁结构,两边各设两间夹楼附属用房,穿斗式结构,外观看整体七间,小瓦屋面硬山造,向南连接两间厢楼。
整体来看,早期修建的殿宇为抬梁式,用铺作式斗拱,而晚期的建筑为抬梁与穿斗式并用,檐部斗拱也已从牛腿进一步向装饰化的普通的穿斗构件转化。抬梁、施铺作斗拱的结构形态长期与主流文化相关联,被后人称之为“大式”,而穿斗更多地使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体系中,不仅是小式而且是南方的小式,这样,延福寺建筑群既保存了与主流文化相关联的较为壮观的结构型制,也显示了浙江山区的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
3、奇特而合理的柱网与梁架体系
重檐歇山的延福寺大殿是明代增加下檐副阶后形成的,它造成了下檐面阔与进深皆为五间的情状,通面阔达11.70米,通进深为11.75米,平面几乎成正方形;若以明以前的上檐而论,则为一约8.5米见方的三间小殿,这种三间的正方形小殿是宋元时期小寺庙正殿常取的平面形式,并无特殊之处,奇特的是,前后金柱距前后檐并不相等,前部宽而后部窄,以剖面论则更为奇特,是为八架椽屋用四柱,但前金柱至前檐柱为三架椽,后金柱距后檐柱为两架椽,当心间施三椽袱,袱上平梁一头搭在前金柱上,一头架在三椽袱的攀间斗拱上,平梁上不用侏儒柱,也未存叉手,前槽亦施三橡袱,此种剖面设置在江南木构遗存中所见最早的实例,这种非对称的构件虽为奇特,其产生却又甚为合理,那就是为了加大前金柱前顶礼膜拜的空间,使唐宋以来小殿方形佛坛演化而来的倒“凹”形佛坛前部空间更为阔大[3,因此,才不惜突破常见剖面样式而另定侧样。这不但证明了古人的结构安排同样是结合功能和空间需求设计,而且证明了他们设计应变与权衡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大殿的屋盖举架也不同一般,檐椽自正心向后尾伸两椽与角梁转两椽一致,檐椽上不用飞椽的手法与金华天宁寺大殿同。檐部第一架为4.3举,第二架为5.5举,脊步为6.2举,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枋心四分中举一分还弱,这在江南地区是较为平缓的实例。它很可能显示的是一种既不同于宋营造法式的举折,也不同于明代以后举架之法的浙南的另一种屋面剖面做法。
檐柱三间作升起和侧脚,角柱比平柱升起6厘米,柱子皆作梭柱,曲线柔和,尤其金柱上下两面均作收分,整根柱子的梭形线条极富弹性,是元代建筑中极少见的梭柱实例。尤其与北方元代建筑不同的是内柱升高,檐柱与内柱之间使用了穿插枋,提高了柱梁的整体刚度。阑额下施一道由额,以间柱上下相连,即为重楣,沿袭了宋构保国寺大殿的手法,在元构遗物中实属罕见。
除了这些特色之外,延福寺大殿还有许多与其它浙江元明建筑相同之处,但因延福寺大殿是目前已知的江南最早的元代遗构,因此这些相同之处便成了江南木构技法在这方面最早的元代实例,例如:上蜀柱下刻鹰嘴与金华天宁寺正殿如出一辙,是江南最早的鹰嘴实例,而弓形月梁的搭牵成为明清建筑中弓形单步梁的先声。又如山面梁架作草架状并置于平槽之上,山花出际大,使山花板的收山尺寸仅距正心槽半檩径,颇似后代作法等。
4、珍贵的斗拱作法
这也主要反映在大殿上,它的斗拱的配置与作法与北方宋元建筑斗拱的较规整的作法差异甚大,因而当年看惯了北方宋元遗构的梁思成夫妇在看了延福寺后,得出了“实为罕见之孤例”的感叹。此后,后辈学者经过数十年中多次的调查与研究,在浙江等地又发现了其它元代和明代的建筑,在这些江南的遗构中,也发现了与延福寺类似的斗拱作法,延福寺已不再是孤例,而是作为代表了江南斗拱型制的较早的珍贵实例而存在。那么哪些作法使得延福寺不同于传统的作法而让梁思成吃惊呢?这主要有:两跳昂上均为单棋素枋,昂咀宽大,外跳令棋上不用耍头。里跳斗棋为双卷头偷心造,第三跳下昂后尾承托下平槽,而第二跳下昂不平行地托于上层昂的中段,在其上施重棋承罗汉枋,昂下出鞋契。延福寺大殿上檐斗棋用材为15.5×10厘米,圈高为6厘米,耳、平、欹皆为4:2:4之比,卷杀工整。其下檐斗棋为五铺作偷心造,里转三卷头,手法上仿上檐,但单材棋断面已大大缩减,仅有11.5×7厘米,圈高仅5.5厘米,较显著地表现了明代及以后的特征。
综上所述,可以说延福寺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其建筑群体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选址中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反映了古代建筑处理建筑轴线与地形关系的有机而实用的规划手法,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中国江南现存的最早的元代遗构,不但折射出《营造法式》中记录的主流建筑体系的成就,也同其附属建筑一道留下了浙南以至更南一些地区的古老的地方作法的印记,甚至蕴含了一些仍有待深入探索的未解的建筑之谜,具有甚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维修延福寺的工程技术对策
对延福寺的较全面的价值评估为在维修中保存与这些价值相关的历史信息指出了方向,但它并不等于保护工程本身。我们必须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才能达到保护的目标。由于过去文物保护工作欠债甚多,也由于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保护的意义、标准认识的提高,做好保护工程具有较七十年代更高的难度与更严的标准。
我们除了做了延福寺的价值研究之外,也作了现状的灾害调查及其原因研究,延福寺的威胁和隐患有以下几种:
1、水患:浙南山区降雨量大,山谷常有潜人地下的汇水泾流,延福寺诸建筑台明低矮,基础简陋,大殿后檐及两侧山面排水沟浅小,多年维修不足,地下泾流对地基的冲蚀及地基浸水软化导致檐柱等不均匀沉陷达9厘米之多。
2、潮湿与霉变,因地基浸水,在毛细管作用下,地下水上升,加之以往维修失策,通风不畅,大殿室内地面严重潮湿,地面、墙面、佛台常年生长青苔,木构件朝殿内一侧也生长霉菌。
3、虫害与糟朽,潮湿加速了白蚁的滋生,多根柱子外皮虫蛀,局部糟朽以至中空,各处梁袱局部朽烂、中空和开裂,构件强度降低以至局部丧失了强度后,梁架随地基沉陷时严重扭曲变形与榫卯劈裂。
4、人工维修不当的破坏,如大殿次间在以往维修中未开门窗导致通风不畅,大殿前放生池增添了钢筋混凝土护栏,于形制不符,1956年、1974年两次维修屋面时因木材窘迫将椽头、角梁头锯短,使立面形象失态。
有了方向,又找到现存的灾害源头,我们就制定了维修工程方案,为了保护好历史遗产,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一方面要用治本的办法,根除隐患,另一方面又要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我们近年工程实践说明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缮工程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是维修工程的基本指导原则,这一规定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补齐缺损的结构构件;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并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依据;不追求统一,以致冲淡明清修缮的时代特征”。但如何针对延福寺存在的问题把握好维修的度仍然颇费斟酌,我们最后采取的技术对策是:
1、消除水患与霉潮虫威胁:将大殿后檐及两侧山面的排水沟挖深50厘米,使长年的汇水径流水位降低,阻止侧向渗水。为确保室内干燥,铲除残破的三合土地面,然后挖去室内填土约35厘米,以块石做垫层,其上铺素砼找平,再用沥青卷材防潮层,用来阻止地下水的毛细上升,达到改善室内潮湿状况。另又根据1934年梁思成先生赴延福寺调研的测稿显示,两侧山墙东西向前后各有门窗,故此次方案采取还原历史原貌,恢复门窗,有利于室内通风,确保室内干燥,消除生长霉菌和粉蠹的环境条件。延福寺大殿主要害虫为长蠹科中的竹蠹,为了有效杀灭虫害,工程中采用“帐幕熏蒸法”防治杀虫方案,选用磷化铝粉剂和片剂(有毒),经过15天的熏蒸有效杀灭虫害。
2、适当纠正柱网变形:在维修和改进地基的条件下对柱网沉降、构架扭曲采取局部调整,不求地面水平而是根据柱头标高的相对平整度进行柱底抄平,拔正柱梁,脱榫基本归位即可,因为经过680余年的变化,材料压缩变形所产生的缝隙已无法合榫严实。
3、尽可能保留原有构件,尽可能保存原状型制:有的虽然糟朽但所处的位置非承重构件,一般只经修补而不采用换新办法,只有该构件无法继续承载且对文物安全留有隐患时予以更换。对后人已更换过的构件,虽有明显的年代差异,此次维修也不作任何改动,保留这部分的历史信息,但去掉1947年维修时所加的悬鱼,还原杉木圆椽,恢复两次维修被锯的椽子长度,使立面外观比例更适度。虽然殿外清淤时发现许多筒瓦、勾头,但考虑到板瓦屋面的形象早已在人们的印象中形成,不再作恢复筒瓦屋面而保持板瓦形制。由于构造的需要只是屋脊采用瓦条垒筑。
4、新旧可识别的处理方式:对柱梁的修补和新换的构件在隐蔽处皆刻上年号标记,在外观上采取做旧处理,大效果求得基本统一,但与老构件又有所区别,能够辨别新旧构件,因此断白处理采取原有刷红的檐柱以下部分包括额枋和柱子此次仍采用桐油掺红土刷色断白,其余一律刷清油,保持原有的木纹和苍老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