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蜀 | 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艺杂谈 · 铅印

字号:T|T
2022-10-17 16:42 来源:古籍保护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末民初,西方先进的印刷工艺,石印、铜版、珂罗版、铅印等传入中国后,极大地推动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古籍整理出版当然也不例外,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照相印刷可以原样影印古籍,效率大大超过影刻;还能通过割裱方式,将古籍的部头缩小二至九倍,因此书价大幅降低。 

铅活字排印,基本上取代了雕版印刷,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也降低了成本。 

照相制版结合石版、铜版、珂罗版印刷的影印技术,解决了金石书画类古籍的复制出版难题。照相印刷术发明前,古代的金石碑拓、法帖,只能依靠传拓及雕版覆刻的方式印刷、流通,效率极低。并且,层次丰富的绘画、墨迹,根本无法印行,限制了此类作品的传播,乃至大量原作失传。 

综上,印刷工艺的进步和多样化,丰富了古籍整理图书的品种,大幅降低了书价,提高了图书销量,满足了更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因此,我们总结那段历史的时候,不但要了解出版了哪些书,也要了解那些书是用何种印刷工艺印制的,效果如何;同一种古籍采用不同的印刷工艺印制有什么差别,等等。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在选用、研究民国古籍整理图书时,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并且还能对我们今后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再有,普通古籍和民国图书书目,如果能够详细注明图书的印刷方式,就会极大提高书目的使用价值。以往的一些书目虽有标记,但多数仅标注“铅印”“石印”或“影印”“排印”,不但缺失较多,还有不少差错。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编目者需要学习 一点基本的印刷知识,提高对不同印刷工艺的鉴别能力。多年来,笔者将古籍整理出版与印刷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获益匪浅 

西方的铅活字印刷,于清道光年间开始在中国传播。清末民初,铅印被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当做翻印古籍的重要印刷工艺。铅印传入中国之初,铅字多为宋体,比较单调。宣统元年(1909),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倩江湾徐锡祥镌刻字模。其方法为:先以楷书原底照相摄制阴文铜版,每字嵌入铜壳子,制成刻坯铜模,浇铸铅字,刻工修整而成。民国四年(1915),商务印书馆又聘请湖北刻字名家陶子麟,以《玉篇》之字体,照相制版,镌刻“古体字”,制成一号、三号活字二副。民国六年(1917),钱塘丁氏仿宋精刻欧体活字,名曰“聚珍仿宋活字”,以其刊印古书,可与宋椠元刊媲美。先后排印《大观录》《习苦斋诗集》《居易堂集》等诗文集。丁氏“聚珍仿宋活字” 后被中华书局收购,用其印制著名的《四部备要》。民国八年(1919),商务印书馆海陵韩佑之以宋元精椠为范,创制仿古活字。商务不断改进铅字字体,除排印古籍的需要外,还有大量影印古籍 的序跋、校记等文字需要与不同底本配 套的“仿古”字。

图片

 
中华书局排印本《四部备要▪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铅印的优势 
铅排印刷,其功用虽与中国传统木活字相近,但具有更多的优点:金属材质不易变形;铅字翻铸、镌刻方式灵活多样;小型字更易制作,且印刷效果好于木活字和石印,这就为增加排印古籍叶面的字数,降低书价,提升销量,打下了基础;排版、印刷效率更高;可以制作“纸型”,低成本的保存原版(注:用排好字之铅版,在特制纸板上压制出凹字模版,即为纸型;用铅浇铸成印版即可印刷,一副纸型可反复浇铸多次),方便重印。其中“可以制作‘纸型’” 尤其重要,传统木活字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进而取代雕版印刷,主要原因就是未能解决再版重印的难题。 

铅印在古籍整理出版中的应用 

商务印书馆翻印善本古籍,虽重视影印,但铅排印刷的数量也不少。其采用铅印的古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多种残本校勘合成,如1927年出版的《说郛》一百卷。《说郛》,明陶宗仪纂,此前《说郛》一书通行本为清顺治刻本,该本错误“指不胜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正甚多。曾任京师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主任的张宗祥,得见馆中残本明抄《说郛》,持校刊本,以为“欲还南村之旧,非明抄本则不足据。(张宗祥《说郛》序)” 此后,张宗祥历经六年,共搜集到六种明抄残本,反复校勘,“择其善者而从之”,汇辑而成。此类以多种不同开本、字体、行款之残本纂辑成书的本子,不但版式难以统一,各本之间需要穿插调整的字句亦有不少,直接影印显然不行;用字体字号一致的铅字排印,效果当然最好。二是底本品相差,不能影印。例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奢摩他室曲丛》(一集二集),系近代著名戏曲家、藏曲家吴梅选辑,二集共收传奇、杂剧三十五种。因“吴氏藏本版甚漫漶,不能景印,廿四种均用活字排印”(《张元济书札》1929年9月 24 日致傅增湘信)。这也正是商务印书馆1930年《百衲本二十四史预约样本》附《曲丛》广告中所谓“分用石印、活板(铅排)两种,次第印行”的缘由。
铅排古籍最大的好处是不受底本 “清朗”与否的限制,又可将校勘、注释等与正文一体排列,提高了原书文献价值的同时,还便于阅读使用。中华书局采用聚珍仿宋小二号字,排印校注本《四部备要》,书高19.5厘米,宽13.2厘米,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版面之美观堪比宋椠元刊,成书尺寸亦相仿,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商务注重版本,影印为主形成的空档。 
图片
《丛书集成▪袁氏艺文金石录》
 
说起铅印在民国古籍整理出版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初编》。《初编》由王云五策划主编, 遴选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种,按现代分类法重新分类,共收古籍四千余种(实际出版三千多种)。王云五总结该书特点时说:“是书之出,将使向所不能致或不易致之古籍,尽人得而致之, 且得以原值二十分之一之价致之。(《辑印丛书集成初编缘起》)”张元济在1935 年11月23日致傅增湘信札中,也对《初编》赞誉有加,谓:“是书用排印本非弟始愿所欲,然为售价计,乃降而出此(注:《初编》极少数为影印)。主者谓是书专备各图书馆之用,杜威十大类目世界已通行,吾国新设图书馆不能不兼收外国书,将来排比势不能分中外为两部,只得冶为一炉。吾国之旧分类法因此全废,且《四库》史部之别史、 杂史,子部杂家之六类亦甚难分辨,故不如全盘更换之为愈。弟亦无以难之。今此书竟售至二千余部,则其说胜矣。(《张元济信札》增订本)” 
《丛书集成初编》成功的因素非常多,铅排印刷应位居前列。《初编》书高17.5厘米,宽11.8厘米,属于小32开本;平装,五号字,每页15行,行40字,计600字,版面字数为一般古籍的三至四倍,加之单页双面印刷,篇幅再减半,因此价格低廉,且便于庋藏。这一点,影印本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当然,《初编》源自历代丛书本,又成书极快,断句、校对差错难免,整体质量不能与中华书局古籍排印本相比,但从普及、实用的角度看,恰好又填补了《四部备要》类专业排印书的市场空白。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