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为号,“九思”为名,这座宗祠铭刻明代“前七子”之一的家族史

字号:T|T
2024-04-17 17:02 来源:文物陕西

在西安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历史的印记无处不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北街的“鄠邑王氏宗祠”,无疑是其中较为低调的存在。

 

它作为清代祭祀王氏家族的宗祠,已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由于其周边新建成开放的“渼陂湖”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也使得“鄠邑王氏宗祠”迎来众多观众。

 

1

“渼陂”为号的明代文学家

 

 

回望往昔,鄠邑区文物部门在对宗祠进行全面整修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通乾隆款碑石。这块碑石不仅记述了宗祠的修建过程,还详细记载了捐资人的名单。碑文中提到的“画栋雕梁,翠飞鸟草,庙貌巍然。归功于十三世孙崑”,向我们展示了宗祠昔日的宏伟与庄严。而这位十三世孙崑,即王崑,当时是一位贡生,他的努力与贡献,为宗祠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该碑记录,王氏宗祠的兴建始于乾隆壬戌年(1742),并在乾隆九年(1744)完工。这不仅是王氏家族对祖先的敬仰,更是对王九思及其列祖列宗的深切缅怀。王氏家族,作为关中地区的名门望族,自元末迁至鄠邑以来,便人才辈出。而王九思,作为家族中的佼佼者,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使得王氏家族在本地受到尊重。

 

图片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晚号碧山,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居所临近鄠邑区西之渼陂,因以为号。王九思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一位热心公益、致力于家乡建设的人物。他主持修建的“太史桥”,至今仍然是西安市鄠邑区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也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桥”局部雕刻

 

值得一提的是,王九思不仅是一位弘治进士,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曾担任翰林院检讨,官至吏部郎中,且在文学、音乐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明“前七子”之一。他的家族,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明七子:有"前七子"与"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位有名的文人。

 

王氏宗祠的建筑布局,坐东向西,占地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虽历经沧桑,但宗祠的中殿、祭堂等依然保存完好。中殿经过近年的翻修,已恢复其敞厅形制的原貌。祭堂作为宗祠的核心部分,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前廊的结构,以及精美的硬山灰瓦顶和雕花脊,无不展现出清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鄠邑区王氏宗祠不仅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研究清代家族文化、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

 

 

2

九思堂中的“九思”源自论语

 

 

步入王氏宗祠院内,在西侧摆放的诸多石刻中,“九思堂”石刻被摞于石块之上,很是醒目,这件石刻是王氏家族传承的重要物证。

 

图片

 

从外观上看,“九思堂”石刻呈灰白色,整体保存完好,碑面平滑而略带岁月的沧桑。石碑的尺寸颇为壮观,足以彰显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碑上的文字采用篆书书写,笔画流畅,气韵生动,显示出明代书法的高超艺术水平。文字内容清晰可辨,为后人研究王九思及其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九思”二字,寓意深远,它源自《论语》中的“君子有九思”,意味着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思考的九个方面,包括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据悉,王九思以此为名,其中“九"是他的辈分,而选用“九思"不仅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人生追求,也寄托了他对家族后代的殷切期望。

 

九思堂石刻的书法艺术代表了明代篆书的典范,对于研究明代书法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王氏宗祠内还保存着石狮、石雕以及其他建筑构件。这些建筑构件,如同历史的碎片,拼接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生活。

 

 

3

渼陂湖内的“空翠堂”

 

 

在王氏宗祠内还保存着明代“渼陂空翠堂记”碑。那么这个“空翠堂”有什么来历呢?

 

渼陂空翠堂,是一处位于鄠邑城西的历史名胜,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当时属于上林苑的一部分,被称为西陂。这一地区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而闻名,被誉为“关中山水最佳处”。

 

图片

 

在宣和元年(1119年),张伋作为鄠县知县对渼陂进行了游览,并对其自然美景赞不绝口。然而,他发现北岸的旧堂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在宣和四年(1122年)春,与同僚共同商议修复工作,以使堂构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修复后的空翠堂成为接待来使和邑人游乐的场所,堂名取自杜甫《渼陂行》中的“丝管啁啾空翠来”句,意指堂周围的自然景色空灵而美丽。

 

然而,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由于历史的变迁,空翠堂已经倾圮,当时的鄠县令王玮重刊了《空翠堂记》碑文,以保存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到了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鄠县令张宗孟再次重修渼陂,并立《重建渼陂碑记》以记其事,这次修复工程规模浩大,不仅重建了空翠堂,还增建了书院、庙宇等设施。

 

图片

 

如今,渼陂湖经过现代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一个集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