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在反映社会问题、促进文化理解、培育公众共情能力上的作用日益突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情观众是博物馆功能与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博物馆实现教育意义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瑞典哥德堡世界文化博物馆“在一起”展览为例,评析其如何将共情目标观众的理念付诸主题策划、藏品策略与观众参与设计。该展览突破了儿童展览主题的知识教育型框架,开拓性地聚焦于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也为博物馆发掘藏品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开展展览场域内外的分众化参与设计提供了方法与路径。
21世纪以来,博物馆促进社会和文化理解的角色日益被强调,情感在博物馆中的历史中心地位被重新认识。博物馆如何与观众共情,又如何通过陈列展览、教育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促进公众共情能力的培育,成为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在一起”展览是世界文化博物馆在“同理心赤字”等多重背景下,于2015年开放的一场专为0—12岁儿童及其家庭打造的专题展览。展览由融入、相互理解、在家里、同意各自保留不同意见、离开/失去、动起来、音乐、变迁、影与光和故事集十个分主题组成,通过对1000余件藏品及其故事的诠释,探讨“与他人相处是多么美好又困难”的话题。展览立足于本馆馆藏与当代议题,通过主题概念、藏品与观众参与相统一的策展理念与做法,实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参与者个体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多维共情,为博物馆界提供了儿童展览多维共情实践的样本。
一、展览策划的理论基础
“共情”一词最初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共情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的相关性。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共情是指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对方经验对他的意义,从而有所改变。简言之,共情是一种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生活和情感觉知、把握与理解的能力,是“换位思考”的结果。共情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多样性,促进社会互动,被认为是“每个孩子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和“重塑21世纪公共文化的核心”。根据对共情产生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其可能是由一种模仿和塑造感情内容的“动作表征机制”触发的,镜像神经元在这一过程中更为活跃。因此,能够提供多感官具身体验与交流、通过“物”的相关性激发联想的博物馆,被认为是培养共情能力的重要场域。
我国博物馆界对于共情议题的关注,始于对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的讨论。整体而言,对于共情的产生机制及其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缺少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对“在一起”展览在主题策划、藏品诠释与参与式设计三方面的代表性理念与实践进行剖析,为博物馆共情观众、提升共情培育力提供参考路径。
二、聚焦心理社会发展,开拓儿童展览的新面向
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使命的达成必须交付于服务公众的效益中。从这个意义来说,博物馆共情观众是机构使命的内在要求。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服务产品,展览如何共情观众?笔者认为哥德堡世界文化博物馆的“在一起”展览,在主题内容策划上提供了一种共情目标观众的范例,并由此开拓了儿童展览主题的新面向,即关注儿童心理社会发展问题。以下从展览主题策划的来源导向、聚焦点及结构设计三方面予以分析。
1.选题导向以目标观众为主
从资料和经验来看,大多数博物馆儿童展览的主题主要有两类,即科技类和人文类,且前者占据大多数,主要向儿童传播科技或人文学科知识。它们选题的变化只是就学科范围而言,就教育类型来说,实则单一重复,多属知识教育型。
世界文化博物馆的儿童展厅策划者既没有按照一般的自然或人文学科知识来策划主题,也并非依据博物馆现有的藏品类别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框架做成儿童版民俗文化展。他们独辟蹊径,策划了一种实践中少有的,却是儿童在现实中时时面临、值得思考与讨论的话题式主题——如何与人相处。该展览针对目标观众的关注议题提出了相关问题:思念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我什么时候能融入团队?争吵是否仅仅就是愚蠢的,抑或我们有时需要这么做?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从童年时期就时常萦绕在我们心头,贯穿于我们的一生。“融入”“相互理解”“在家里”“离开/失去”等分主题名称全部来自目标观众的日常感受与切身体会。策展人摒弃儿童展的惯常模式,把原有的知识体系也放一边,要听一听孩子们在想什么,然后再从藏品中想办法。这意味着策展团队在选题导向上抛开现有、易得的资源与经验,认真研究目标观众,关照他们的内心,设计有效的展览语言。
2.主题定位填补人的发展领域空白
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公益机构,无论各自的资源与目标如何,博物馆若有儿童展览,必定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服务。毕生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科学家将其归纳为三大领域:一是生理发展,包括身体和脑的发育、感觉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状态等;二是认知发展,包括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以及创造性等智力的发展;三是心理社会发展,包括情绪、人格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与稳定性。这三方面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是不可割裂且应纳入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中看待的,只是在研究分析时对三者分别讨论。但目前博物馆儿童展览设计多集中于认知发展的知识学习与生理发展的运动技能等,较少关注心理社会发展。
“在一起”展览的主题含义就是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直接表明展览内容定位于探讨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展览的前言有两段简洁的说明,分别以“在一起”一词开头,前者指主题,后者指展览:“在一起是安全、有趣和坚强的,但也可能是令人厌倦和困难的。没有人能独自生活,我们都需要彼此。‘在一起’是一个展览,在这里我们可以玩耍、互相学习。在这里我们可以跳舞、争斗、和好。保持距离并学会相互理解。欢迎进来一起体验这个世界!”“在一起”展览在主题上开拓了儿童展览的新面向。策展人对人的发展范畴的全面认识,对心理社会发展在博物馆展览表达中长期被忽视的觉察,以及弥补这一缺失的行动,无不体现了对目标观众的共情,也提醒其他博物馆策展人更用心、更全面地认识与考量观众的发展与需求。
3.结构设计紧扣展览目标
为有效实现展览的教育目标,“在一起”展览的主题结构设计紧密切合了目标观众的心理社会发展及相应生理与认知特点,使得展览主题演绎具体化、有针对性,紧扣展览目标。
例如,展览致力于促进目标观众培养自我意识、理解社会关系。“融入”展区意在帮助观众理解身份的概念与含义、思考自我与群体的关系。它巧妙地以帽子的日常性引导儿童理解它的象征性,进而促进孩子理解社会关系的多样性、身份的多重性。“动起来”展区告诉孩子“我们出于不同原因跳舞:认为自己属于这里或是把别人拒之门外,举行派对或是联系其他世界”。展览提示观众通过舞蹈可以表征与识别身份,实现社交功能。
又如,展览关注表达、沟通与交往问题,从中培养自我概念的发展并引导学习相处之道。“相互理解”展区通过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相关展品,告诉观众“我们不用语言也能互相理解”,向观众提供识别情绪、表达自我、理解他人与人际沟通的不同策略。
再如,“离开/失去”和“在家里”展区关注儿童成长中的依恋与自主性发展问题。通过抛出话题、介绍展品故事中的分离经验,帮助孩子们懂得离别与失去是人类普遍的处境,而并非自己独有的困难,了解不同的应对方案,比如通过分享、谈论来促进对这种恐惧或消极情感的认知与应对。
选题、内容定位及结构设计是展览内容策划的三个重要环节。在策划中,该展览突破了儿童展选题的普遍做法,设身处地体察目标观众的想法,实际上赋予儿童关于儿童展览主题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在主题定位上,弥补了儿童展览乃至整个展览行业对人心理社会发展关照的欠缺;在结构设计上,紧扣展览教育目标,基于儿童发展特点与需求设定各展区分主题,精微而深入的结构设计使展览主题与目标更具体化、有针对性。
三、原有藏品与新辟主题的统一
世界文化博物馆已有的民族志或考古藏品,以及各类图书与档案资料都来自19世纪以来众多研究人员和旅行者的贡献。大部分藏品来自拉丁美洲,也有部分来自非洲和亚洲,种类纷繁。为此,该馆寻求新的观念与方法,包括对传统知识框架的突破、对物件的多角度认识、更广泛的博物馆学知识与跨学科方法的采用等。就“在一起”展览而言,一方面是关于儿童的问题,一方面是带有民族志和考古学信息的藏品。两个原本不相干的集合却在展览中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这主要依靠策划者基于物件的抽象意义选择相关藏品,并设计辅助展项、撰写引导性文本。通过三者的有效结合,共同完成对主题的阐释。
1.藏品策略:在抽象性意义中找到关联
利用旧有藏品开发新的展览主题,是该博物馆自我变革的内在要求与经常性挑战。对于“在一起”这一展览主题,一方面,自我、身份、情绪、社会关系等心理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看似抽象,也有与之意义相关的物件或人的物质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博物馆的藏品除了其原生环境中的特定功能与意义外,也有更普遍的抽象意义。藏品与抽象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利用民族志藏品及其信息完成这一新的、有别于原有知识框架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展览成为可能。
比如,前文曾提及“融入”展区探讨的是自我认识、身份意义、自我与群体关系的议题。策展人使用了具有鲜明身份象征意义的藏品——帽子,并在展区说明中提示“通过戴帽子,我们可以向别人展示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个群体”。“这个展柜展示了只有特定人群戴过的帽子。有些帽子是在特殊场合才戴的。”该展区展示了34件帽子或头饰类藏品。观众可以通过查询屏检索藏品信息与故事。2017年登记的粉色猫耳毛线帽来自瑞典,名为“猫咪帽”。自2016年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编织和使用了数百万顶这样的帽子,以抗议当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谈论女性时的不尊重态度。有人认为这种帽子象征着全人类平等,并成为一种共同抗议的方式。展区说明与藏品信息的提示使观众从中认识到帽子实用功能以外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展览借由帽子这一代表物,让观众了解了人们为争取身份权利与实现角色所进行的努力,进而诠释了其在展览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唤起观众对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关系的思考。
2.辅助展项:兼具游戏性与教学法
除了通过提炼抽象意义连接藏品与展示主题,“在一起”展览兼具游戏性与教学法的辅助展项设计为藏品与主题的连接提供了强化或补充作用,甚至在阐释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整个展览引人注目的亮点。
例如,“辩论游戏”是“同意各自保留不同意见”展区设置的棋类游戏。展区专门辟出游戏区,有固定的棋盘与座位。该游戏棋盘造型类似飞行棋。四名玩家有各自的棋子和路线,从最年幼的玩家开始,轮流掷骰子移动棋子跳到对应的位置,每一步都会跳到一种动物身上并选择机制,所有玩家都抵达各自的终点后才能共同按下棋盘中央的红色按钮引发火山爆发。路线中的动物共有五种,分别赋予玩家不同的机会和选择,有逃避、利己、利他、平均主义以及跟从他人。它是一个看似充满竞争,实则鼓励合作的非零和游戏,孩子们或许都希望自己率先走完路线,但是最终目标需要大家共同抵达目的地才能实现。参与者不仅在棋局中得以体悟合作与竞争之法,在棋局外也获得了与玩伴的社交体验。该展项准确而精妙地实现了展览的传播目的,是寓教于乐设计的典范。
3.展览文本:指引、共情、调动
与细心挑选及设计的展品相得益彰的是展览文本,主要包括展览的两级标题和说明以及藏品信息,有英语和瑞典语两种语言。除了包容性,文本设计在展示效用上也很突出,具有指引性、共情力和调动性。
展区说明在为观众理解主题尽力提供文本帮助,包括阐明主题与藏品的抽象意义、提出哲理性的观点或积极建议,即指引性。又多采用情境化、具有较强代入感的方式表述,即共情力。如“离开/失去”展区说明用上班、上学的日常情境引入依恋与分离概念,并提示爱的丰富内涵,提出缓解焦虑的建议:“有时候,我们需要和所爱的人分开。一个去上班,另一个去上学。一个离开,另一个留下。一个会死去,另一个继续活着。爱也意味着思念和哀悼。谈论我们想念的人可以让我们感到他们更靠近我们。你想念谁?”这很好地体现了指引性与共情力。
调动性表现为以提问或号召来调动观众现场探索与对话的兴趣。展区说明中有不少问句,如“在家里”展区说明:“许多人都与他人一起生活,但有时我们需要独处。我们可能想要自己的床。甚至是我们自己的房间和房子。你想和谁住在一起?我们都需要不同的东西来让我们在晚上感到安全。你需要什么?”家庭生活中潜在或被忽视的需求被看见,会立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亲子观众之间即时的沟通欲望,父母想必都会问一问身边的孩子 “你需要什么”。与此匹配,展区营造了几处卧室空间,有舒适大吊床和上下铺胶囊卧室,观众可以休憩片刻,交流属于家的秘密。
总之,在这里,藏品、体验与话题共同演奏了一曲鼓励人们思考相处之道的奇妙乐章。而且三个展示要素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紧密配合,相辅相成,最终为“旧”藏品与“新”主题建立连接,促使观众认识与思考相关议题,同时了解藏品故事,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也在此呈现。
四、参与式设计是展览共情的有效方式
“在一起”展览将受众定位为有0—12岁儿童的亲子家庭,展览不同阶段的参与式设计也为观众提供了共情的场域与体验,找到了“在一起”解决冲突、达成共识的钥匙。
1.目标观众参与展览策划
格拉斯哥开放博物馆创始人朱利安·斯波尔丁(Julian Spalding)认为博物馆应当是一个“传递给观众想要的,而不是直接给观众博物馆认为他们应该想要的机构”。“在一起”展览采用共同开发型合作模式。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围绕其目标观众开展了一系列评估与访谈工作以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策展团队与由12岁以下儿童及其家人组成的70余人的焦点小组合作,在两年间就主题及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确定了展览需要探讨和呈现的问题。孩子们还参与了1000件展品的遴选,并为故事线索的拟定、互动方式等提供了自己的想法。这种参与式体验,不仅让目标受众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与认可,也使展览能够更加贴近他们的需求,提升参观体验。同时,策展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团队合作、交流与共情能力的养成,并在深入的合作过程中构建起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
2.具身参与构建共情场域
“在一起”展厅运用的材质、造型和色彩给人以舒适安全又极富趣味性、变化性和引人入胜的感受,展厅营造了不同的景观、地形与空间,有彩虹、洞穴、山坡、滑杆、空地、读书角,甚至卧室。展厅入口处设置了一组木制鞋柜,要求观众脱鞋进入展厅。而且鞋柜从展厅外一直延伸到展厅内,与第一部分“变迁”主题的展柜连为一体。这里展示了约120组各类鞋子藏品。馆方在这部分展区还保留了一些空余的鞋柜,给观众放置鞋子。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当观众俯身将自己的鞋子放置于这些鞋柜后再起身环视四周时,会发现自己的鞋子与一双双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们曾穿过的鞋子一起,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把参观设施融入展览设计,出其不意地满足了观众的一种深度参与感。
3.无障碍设计提升参与度
无障碍体验在“在一起”展览中同样至关重要,这是让所有亲子家庭成员能平等地参与其中、获取展览信息与服务的前提条件,也是博物馆可及性、共情建设的重要体现。
建筑无障碍,即在空间尺寸、交通流线、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满足各类人士的使用需求,使任何观众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进入许可到达的空间。该展览根据展厅体验的实际情况,设置各类无障碍设施,如扶手和坡道等,便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或其他有行动障碍的观众顺畅地抵达展览各处。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的局限,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在一起”展览的说明文字均通过改写和检验、易于阅读,有些还提供语音播放,以满足诵读困难者的需求。展品的排布位置要低于常规的参观高度,符合儿童观众和轮椅使用者的需求。展览还配备了双语(瑞典语、英语)数字展览,线上观众可以通过明晰的展厅平面图链接到任意主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查阅展品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
情感无障碍,是指博物馆努力理解障碍观众精神上的需求,以适宜的方式帮助他们并体现对他们尊严和个性的尊重,让其在心理和感情上感到自己在博物馆的服务中是被欢迎的、被平等对待的。任何有行动或认知障碍的观众可提前与世界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联系,提出具体参观需求。在“在一起”的展厅,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探索展览,在包容、共情的场域与多样的世界文化对话。
五、结语
“孩子们和成人运用身体、心灵和大脑,在这里携手探索、学习和玩耍!”“在一起”展览的宣传语点明了它的目标观众、展览定位与目标,以及展示理念与互动方式。尽管因为历史原因,部分展品的背景研究和信息略显不足,展示方式以组合陈列配合触摸屏电子图文为主,但其对于儿童展览主题面向的多元化拓展,藏品诠释与历史的生产者、当代语境的连接,分阶段、分众化的观众参与实现共情观众的实践,对于当前博物馆展览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在一起”展览通过充分的观众研究和换位思考,敏锐地捕捉目标受众关心或未被当前博物馆实践关注的议题——儿童心理社会发展,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展览框架与策略,通过目标观众参与策展等方式强化博物馆与观众的链接。
博物馆如何处理这些“物”的生产者和当代观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历史的藏品与当代的议题建立联系,是达成观众共情的重要挑战。“在一起”展览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从藏品原生环境的特定属性中提取抽象性意义,并与当下观众关心的议题或更具相关性的概念结合,以引发共鸣、思考,继而实现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