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大唐盛世春——滕王与金乡县主联展”策展手记

字号:T|T
2025-04-30 18:28 来源:中国文物报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唐代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近年来,围绕唐代主题的文物展不断推出,异彩纷呈。江西省博物馆于2024年12月推出了“生逢大唐盛世春——滕王与金乡县主联展”,以滕王、滕王阁相关文物和唐代金乡县主墓考古发掘成果为核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带领观众一窥大唐盛世风华。

图片

展览序厅

重逢:展览缘起

泱泱大国,开天盛世,激发着中国的民族自信,唐人自由多元、博大豁达的精神气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唐代是江西发展的跃迁时期,滕王阁是唐代江西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地,是盛世筑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1991年,陕西西安金乡县主墓被考古工作人员抢救发掘,墓志铭文揭示,这位金乡县主是“滕王元婴之第三女也”。尽管墓葬曾遭盗扰,但仍出土了180余件精美文物,包括彩绘陶俑、金饰、三彩器等,生动再现了唐代贵族的生活风貌。金乡县主是皇族之女,常年生活在长安,若她的随葬品能跨越千年在赣江之畔的江西省博物馆亮相,恰与其父营建的滕王阁隔江相望。这种历史与地理的呼应,连接起了昔日的长安与今日的南昌,既能激活观众对唐代贵族生活的想象,又可强化江西本土文化的集体记忆。因此,江西省博物馆期以这批文物为基础,补充搜集滕王与滕王阁的相关文物,做一个滕王与金乡县主的父女联展,让这对父女跨越时空,实现对话与重逢。加之西安博物院于2022年策划了“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反响热烈,亦是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回望: 展览框架与内容

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之女物犹存,依依千里之情,回望千年盛唐。在展览立意之下,策展团队梳理展览脉络“知其人,论其世”,先讲父亲滕王李元婴的主要经历,由父及女,述及女儿金乡县主因出身之贵而多彩显耀的一生,再论及父女二人生逢其时,所见证的唐王朝走向全盛的辉煌时代。这三个分述的部分,加上前言和结语便构成了展览内容的主体框架。在展览文本的语言上,团队成员打磨切磋,文字风格统一,做到诗意书写,干练简洁。

第一部分“阁中帝子今何在”分成“皇宗帝戚”和“盛世筑阁”两个单元。很多观众对于这位“阁中帝子”停留在只闻其名的层面,在此次展览叙事中,力图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滕王形象。他是李渊的幼子,若只据正史而论,是个典型的负面形象:贪图享乐,政声不佳。如考其他史料,也会发现滕王的另一面:其人艺术造诣极高,独创“滕派蝶画”,也将北方歌舞音乐带到江西,推动当地文化艺术发展。结合滕王的生平,展览在内容的设计上综合筛选多种材料,避免单一脸谱化叙事,力求做到兼顾学术性、客观性。在这一部分里,核心文物的支撑始终困扰着策展团队,唐代亲王的相关文物实在太少。幸而在一篇论文中策展团队发现了一块藏于洛阳龙门博物馆的《授滕王李元婴金州刺史诏》石刻,是目前已知仅存的李元婴为官的直接相关文物。这一发现令人惊喜。围绕这件核心展品的解读,加工绘制出《李元婴家族关系示意图》《滕王宦迹图》,丰富了“皇宗帝戚”的内容。在“盛世筑阁”这一单元里,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去寻找历朝历代的滕王阁相关绘画、瓷器、古籍等文物,以观不同时代的滕阁面貌。在能借到的画作展品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滕阁名画喷绘上墙的方式,并得到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的积极支持,使用了滕王阁全息投影来动态展现滕王阁之兴废。

第二部分“滕王有女是金乡”分成“家世显贵”“云鬓花容”“死尽哀荣”三个单元来系统展现这位盛世贵族女性的人生轨迹。“家世显贵”单元,依托墓志铭文,揭示其作为滕王李元婴之女、唐高祖曾孙女的显赫出身。通过阵列展示的仪仗俑、侍从俑,直观呈现唐代县主的威仪气度。“云鬓花容”单元聚焦县主日常生活,展出的金筐宝钿缠枝纹凤鸟形金饰、牙雕鹦鹉等冠饰残件,配合唐代命妇首饰制度图示和县主冠复原视频,再现一位“窈窕生兰麝之香,敷愉挺绮罗之艳”的贵族形象。中型女立俑与铜镜等梳妆用具,进一步具象化其生活场景,引发观众遐想。最后“死尽哀荣”单元,通过墓室复原模型、石椁复原图、墓室壁画等构筑了幽穴氛围,投影播放纪录片,拓宽对墓主人等级身份地位的了解。

滕王与金乡县主的人生轨迹恰是唐代贵族阶层在盛世中地位与生活的典型缩影,由此引向了展览的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长安城里太平人”。这一部分展品文物比重较大,在整个展览叙事中,按照“国际大都”“乐居丰食”“舞乐百戏”“社会风尚”四个单元依次展开一幅盛世图景。

“长安”是盛唐的灵魂,展览通过牵马胡人俑、骆驼俑等文物,配合《唐代中外交通地图》《长安城示意图》,展现这座人口逾百万的国际大都会的开放气象,让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成为丝路贸易与文化交融的见证。同时受电影《长安三万里》启发,特别设置了动态投影诗墙,循环投影“忆昔开元全盛日”等十组反映盛唐气象的经典诗句,让观众在文物与诗歌的交叠中,感受长安的永恒魅力。“太平人”是如金乡县主这般,生活在盛世中的社会上层缩影。他们既有“乐居丰食”的物质享受,又有“舞乐百戏”的精神愉悦,更在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中享受着盛唐恣意的生活。在这部分展陈空间里,选用了唐代壁画和名作穿插四周,文物与图像的互证展示,既延展了展厅的历史意境,又为观众提供了多感官的观展体验,激发对盛唐生活的无限想象。

图片

仪仗威严的骑马出行俑

絮语:展后余思

本次策展是对年轻策展团队的一次考验,希望通过此展来作为回望千年盛唐的窗口,释意盛世之貌以飨观众。展览不仅完成了引进展的在地性转化,还依据展厅空间特点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唐代文化体验空间。

作为江西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自滕王来赣筑阁以来,千载兴废,阁运系于国运。盛世筑阁,古今皆然,盛世的基因密码总是有相通之处,策展团队创新性地把滕王阁的内容衔接进了展览,既构成了“阁中帝子今何在”的主干部分,又使之成为了盛世的注脚,来实现展览内容的在地化表达。同时,注意展览文本的诗意表达。展览的标题均采用唐代诗句或化用唐人诗句,如主标题的“生逢大唐盛世春”是化用了唐代卢照邻的“花舞大唐春”句,再者展览时间也恰好包含了春季,有盛世的生机繁荣之意境;用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来讲述滕王;用张说的“长安城里太平人”来指代他们的时代等。在前言和结语的风格上,一以贯之地用简短有韵味的诗意语言来完成对展览的概括与诠释。

此外,在与观众的交互体验中,没有使“打卡盖章”环节流于形式,而是结合核心展品与知识性内容,通过成组的套印盖章形式,逐步完成唐代女性的妆容,让观众在层层叠加的盖章过程中,亲身体验唐代女性化妆的完整流程,了解唐代的妆容文化与审美风尚。

展览在文本凝练、展品展示、互动体验及社教活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是,展陈是遗憾的艺术。回溯整个策展过程,仍有许多不足,如空间布局设计的优化,核心文物的重点展示都有待进一步地加强。期待在下一次文化叙事中,以更严谨的学术研究、更创新的表达方式,让中华文明的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绽放永恒魅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