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些革命文物,对发挥好革命文物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山西博物院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院藏近现代革命类纸质文物数量多,珍贵文物约3800件,其中一级文物334件,主要包括报纸、纸币、邮线图、邮印册、票据、书籍、信札等多种类别。它们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为研究山西地区近现代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俗风情、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价值
“1947年太岳军区供给部奖给熊行山的功臣证”为山西博物院藏近代革命类纸质文物,三级文物。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及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配合决死第1纵队予进攻张家店之阎军以严重打击,巩固了太岳区根据地;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对外称太岳纵队;1949年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太岳军区并入山西省军区,太岳军区番号撤销。
该文物是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9月11日,太岳军区供给部奖给熊行山在爱国自卫战争中为人民建立特功一次的奖励证明,由时任太岳军区供给部部长、政治委员、副部长、政治主任共同署名签发。
保存现状与病害
“1947年太岳军区供给部奖给熊行山的功臣证”存放于山西博物院库房,库房位于地下,温度在18℃~25℃,湿度40%~50%。文物装在纸袋中并分类存放于木质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缓了纸质文物的劣化程度。山西博物院参照行业标准《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和《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对该文物进行了主要病害统计和等级评估。
该文物主要病害有酸化、折痕、污渍,残缺、断裂等,病害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纸张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构成,而紫外线会对这些成分产生光解和光氧化作用,导致纤维素分子链降解、断裂。这种作用会使纸质文物褪色、变色、发脆、变质,并降低其抗拉、抗折、抗扯等机械强度。二是不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会加速纸张老化。当温度过高时,纸张内的水分迅速蒸发,导致纸质文物变得干燥、脆弱并可能出现皱缩、翘曲、开裂等现象。实验表明,温度超过常温10度时,纸张内的酸碱杂质对纸张的破坏作用可增加3倍。而湿度过大时,纸张吸水过多,不仅为微生物繁殖创造条件,还会加速紫外线和有害气体的破坏作用。三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氨气、氯气、硫化氢、臭氧等有害气体,也会对纸质文物造成危害。其中,二氧化硫的危害尤为严重,被纸质文物吸收后会生成硫酸,切断纸张纤维分子链,引起纤维素分子水解,从而大大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四是近现代机器造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携入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不仅不会消耗,反而会越积越多,导致纸张脆化、出现黄斑,严重时甚至腐蚀纸张形成小洞,使耐酸性差的纸质文物字迹褪色、变色。此外,酸性物质还会加速文物老化,并滋生虫蛀和霉斑。五是灰尘中混杂着腐蚀性和营养性颗粒,沉积在纸质文物表面会形成难以消除的灰黑色覆盖面,既腐蚀文物,又适宜微生物生长。六是造纸和装裱过程中使用的有机物为霉菌、细菌和虫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虫蝇屎污染、鼠咬、虫啃以及霉菌侵蚀等现象发生。此外,在近代动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物保存条件恶劣并经历多次流转,导致文物保存状况堪忧。
检测分析
采用平头pH计、色差仪、厚度仪等对文物进行了检测,旨在更好地掌握文物的病害类型、程度以及制作材料、工艺等,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酸度检测
检测仪器:平头pH计(PH30,美国CLEAN)。
检测方法:随机选取2个测试点,在修复前后分别对这2个测试点进行检测,结果取平均值。
检测结果:测试点1修复前无病害处pH检测结果为4.24,修复后pH检测结果为6.19;测试点2修复前无病害处pH检测结果为3.51,修复后pH检测结果为6.22。
检测结论:该文物在修复前pH值小于4.24,整体酸化较重。原因可能与文物本身的材质有关,或与保存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纸张使用年限的增长和在日光和空气中曝光次数的增多,纸张的酸性会随之增强。经过保护后,pH值稳定在6.2附近。
色度检测
检测仪器:SC-80C全自动色差计。
检测目的:文物正常底色和病害处的色度留作初始数据,待修复完文物后再次进行色度检测,作为修复前后的色度对照。
色度检测结果表
厚度检测
检测仪器:厚度仪,精确数值0.001mm。
检测目的:为选配纸提供依据。
检测方法:采用多点平均值测量文物天头、地脚厚度(数显千分测厚规规格0~10mm)。
检测结果:天头修复前无病害处检测点检测厚度为0.151mm,修复后厚度为0.159mm;地脚修复前无病害处检测点检测厚度为0.150mm,修复后厚度为0.160mm。
扫描电镜与能谱检测
检测仪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型号:FEI器-Quanta650和能谱仪(EDS)型号:OXFORD-X-MaxN50。
操作条件:软件:Aztec;模式:point&ID微区分析功能;加速电压:5~20KV;工作距离:10mm;放大倍数:不固定。
检测目的:对文物形貌、填料及污染物成分进行分析。
检测结论:纤维断裂老化,间隙和表面有大量颗粒物,部分颗粒物有规则形态,成分除C、O外,Ca含量较高,可能造纸过程中经过碳酸钙处理。
纤维检测
检测仪器:三维视频显微镜,型号:KH-8700型;数码显微镜,型号:基恩士VHX-600k;伦华智能纤维测量仪,型号:XWY-VIII型。
检测目的: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数码显微镜观察纸张的表观结构,判断纤维的老化程度,对选配修复材料进行指导。用纤维测量仪观察纤维的形态特征及显色反映情况,根据不同纤维原料的形态及其长度、宽度判断纸张纤维种类。
检测结论: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数码显微镜观察发现所测样品有纤维束、表面较匀、强度差。通过纤维测量仪观察发现木纤维较粗短,纤维上有整齐纹孔,赫氏指示剂染色后呈紫色。这说明检测纤维为木浆。
“1947年太岳军区供给部奖给熊行山的功臣证”修复前后对比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与修复方法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国内外常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结合分析检测结果,制定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如下:拍照、记录信息—灭菌消毒—清洁书叶—修补书叶—喷水压平—修复后检测—包装—消毒灭菌。
首先是拍摄原始影像资料,进行修复前相关检测,绘制病害图并做好保护修复前的各项文字记录,为填写保护修复档案做好前期工作;其次是灭菌消毒,本次灭菌采用除充氮设备进行灭菌;第三配染纸,根据文物厚度、纹路,选择仿古宣作为补纸,并使用普洱、红茶等天然染料通过煮沸、过筛、浸泡、搭晾等工艺进行染制染;第四清洁书叶,在清洁书叶前先进行写印色料溶解性检测,确定该文物无脱墨洇染的情况后,用羊毛刷对书页进行除尘,并用“富强粉面团除尘法”对书页正反面滚粘微尘;接着做修补书叶、喷水压平、修后检测、包装工作,包装使用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制作的保存夹和无酸瓦楞纸板制作的无酸书籍保存盒;最后进行灭菌消毒,文物修复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充氮灭菌,防止有细菌带回库房,污染库房文物。
本次对“1947年太岳军区供给部奖给熊行山的功臣证”的保护修复,借助现代科技检测手段,为近代革命类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及修复指导。本次修复秉持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了必要的保护修复处理,最大限度地复原了纸质文物的原貌,消除了文物表面污渍,修补残缺、断裂等不稳定性病害,使该文物纸张酸度降低,物理强度提高,最大程度恢复文物的柔软度和平整度,满足展出、收藏和研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