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晨雨:洛阳孟津卅里铺东汉墓出土玉剑璏

字号:T|T
2025-05-09 10:35 来源:大众考古

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考古工作中,洛阳市文物考古院在邙山发掘了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墓葬位于洛阳孟津区卅里铺村西南大汉冢帝陵陵园遗址(东汉光武帝原陵)附近。其中1座是位于陵园遗址东侧的曹魏名将曹休墓(ZM44),另外2座位于陵园遗址的西南部,编号2009LHDM1、2009LHDM4。M1、M4的年代为东汉末期,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等级较高。其中M1出土一件白玉剑璏,玉质纯净,造型优美,时代特征强,是不多见的东汉玉器珍品。

 

图片

 

 

墓葬的发现

 

M1、M4距离较近,墓道向南,东西并列。墓葬形制近似,均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有家族墓地性质。两座墓葬位于帝陵陵园遗址陪葬墓冢的南侧,与陵园的整体布局不符。大汉冢帝陵陵园的年代至少是东汉中期之前,M1、M4的年代和陵园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判断当是晚期植入,和陵园原有建制无关。近年来我们在这个区域内还发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曹魏、西晋墓,说明东汉晚期开始这里是一个高等级墓葬集中区。

 

图片

卅里铺东汉 M1

 

M1由墓道、甬道、前室、并列双后室、西侧室、东耳室组成。先挖土圹,然后券筑墓室,再夯筑回填墓室。这是东汉曹魏高等级墓葬的一般做法。墓葬土圹总长35米,宽16.2米。墓道、墓室内收五级生土台阶。墓道、墓室的填土分成二期,墓道填土也有二次开挖的迹象,这是进行过合葬的证据。甬道内外三道封门,二道砖,一道木质封门。甬道上方有砖砌的照壁。前室双层拱形顶,后室、西侧室、东耳室均为拱券顶,顶部条形小砖双层纵列券。各室之间由过洞连接,过洞顶部亦为条形小砖双层纵列券。墓葬被盗严重,共发现9处盗洞,前室、东后室、东耳室顶部坍塌。玉剑饰的发现属于劫后遗留。

 

共发现3处棺椁痕迹。东后室发现一处,保存较差。前室西侧、西后室过洞口发现一处,斜置,应是被盗墓者从西后室拖出的,长2.15米。西侧室内一处,残长1.6米。棺椁为木质,白灰底子,上施漆布,黑色底漆,局部饰红彩。人骨散落于各个墓室,未发现完整骨架。从棺椁情况看,双后室、西侧室合葬了三人。西后室和西侧室出土有刀削、铁剑、研磨器、黛板等物品,显然安葬着男性墓主。玉剑璏出土于西侧室中部棺的附近。

 

《洛阳孟津卅里铺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11期)认为:“根据邙山陵墓群关于东汉墓葬形制等级的划分,墓葬应属于第三类:中型明券横列前堂墓。墓主人的身份应低于诸侯王、三公,大致属于中二千石上下的官员,或者类似等级的中高级贵族。”即墓葬的等级为列侯或者刺史二千石一类,恰为玉剑饰适用的等级。

 

M1、M4被盗严重,出土器物较少,缺乏明确的年代证据,但是所出器物组合尚保留东汉时期的整体风格和年代特征。M1出土了一件小口平底瓮残片、一件高领直口瓮残片,此类器物是东汉时期的典型器物。M1、M4还出土有铁环首刀、铁剑、石黛板、研磨器及铜柿蒂花等,这些都是汉墓中常见的器物。因此,《简报》认为M1、M4的年代应该早于并接近ZM44(曹休墓),即曹魏之前的东汉末年。M1、M4没有设置封土,显然与东汉初平年间(190—193年)的政治动乱有关。它们地处年代较早的大汉冢帝陵陵园禁地内,这种僭越的行为也只有初平年后纲纪废弛才能发生。因此,墓葬年代的上限很可能不会超过东汉初平年前后。近期也有学者认为墓葬的年代晚于曹休墓,为曹魏早中期。M1、M4器物群和曹休墓对比有一些不同,墓中出现个别魏晋时代的器物不妨碍整体年代的确定。总体上年代还是偏早,定在东汉初平年与曹魏太和年(227—233年)之间为宜。随葬的玉剑璏的制作年代应该早于墓葬的年代,为东汉时期。

 

 

玉剑饰的工艺特色

 

玉剑璏(M1:38)平面呈长条形,长7.5厘米,宽2.1厘米,高2厘米,由和田玉制成,玉质洁白,整体覆盖有浅白色的灰皮。两端出双檐,檐圆折微向内卷,背部有一长方形穿孔。按照孙机先生的分型,应属剑璏四型,即双卷檐璏。正面以阴线勾勒边框,璏面上高浮雕一神兽,《简报》称其为龙,有误。神兽头上无角单尾,实为螭虎。螭虎昂首挺胸,扭动匍匐状。方首直耳,阴线勾勒背脊。单尾卷曲上翘,呈卷云形。与螭虎相对的璏面上阴线雕刻一凤鸟,颔首,目视下方,作恭敬状。这件玉剑璏的整体艺术风格和战国晚期、西汉的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大不相同。战国晚期、西汉类似作品粗犷彪悍、刚劲有力,此件作品刀工迤逦、造型秀美细腻,线条规整有度,体现的是另外一种时代特色。

 

2012—2013年,洛阳孟津区平乐镇朱仓村东M683东汉墓园遗址内也出土一件玉剑璏(T6④:3)。玉质青白,平面呈长方形,素面,通体磨光,长5.96厘米,宽2.38厘米,高1.17厘米。洛阳地区见诸报道的东汉玉剑璏只此两件。

 

图片

洛阳朱仓 M683 东汉墓园遗址出土玉剑璏(T6 ④ :3)

 

2015—2016年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一件玉臂鞲,墓葬的年代是曹魏晚期。研究者判定这件玉臂鞲的纹饰风格与东汉时期的玉器更为接近,臂鞲本身有明显的使用和破损痕迹,并非曹魏本朝之物,因此推测是曹魏皇室收藏的东汉文物。玉臂鞲也是高浮雕的神兽(熊)和阴线凤鸟纹结合,与卅里铺东汉墓玉剑璏雕刻风格如出一辙,堪为东汉玉雕分期断代的标准器。

 

图片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玉臂鞲正反

 

 

东汉玉剑饰的源流

 

两汉玉器多出自诸侯王、列侯墓,或者与上述等级相当的官僚贵族墓,是这一时期较高等级贵族的专有随葬品,其他类型的墓葬少见。有学者将这类随葬玉器分成三类:礼玉、装饰玉和实用器具。礼玉包括玉衣和九窍塞等,是用以殓葬的玉器,玉璧、玉圭和组玉佩等也是具有礼玉性质的器物。这类玉器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可以体现使用者的身份等级。装饰玉是用于装饰人体或者器物上的装饰,主要有玉璜、玉环、玉觿、鸡心佩、龙形佩、玉舞人等,还包括玉具剑及镶嵌在器物上的玉片。实用器具是以玉制成的器物,主要是玉质容器,包括杯、卮、盒一类器皿,还有带钩、印玺等。用玉器随葬是古人的特定习俗和对玉长期的、悠久的信仰。

 

20世纪50年代开始,洛阳地区发现发掘的东汉封土墓有30余座,这些封土墓大多是列侯一级,个别的例如朱仓M683东汉墓是诸侯王级别的。另外还有一些墓葬虽然没有发现封土,但是仍然出土有玉衣片,我们称之为玉衣墓。这些墓葬往往出土玉器,从发表的资料看,有玉衣片、玉饰片、玉枕、玉塞、含蝉、玉猪、玉璧、小件玉坠等。由于被盗严重,器物群缺失,发现的完整器物不多。往往以玉衣片为主,其他种类的数量很少。另外有一部分东汉时期的墓葬,主要是年代偏晚、墓葬等级较低的,使用了滑石材质的手握、石质材料的玉衣片,是东汉玉衣制度泛滥的表现。卅里铺三座墓葬没有发现玉衣片,说明丧葬制度在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重要变化。

 

使用玉质材料装饰金属剑具始于春秋晚期,文献称之为玉具剑。两汉时期玉具剑特别流行,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用名贵的玉料雕琢成玉件来装饰铁剑或者铜剑的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剑璏一般位于剑鞘的上部,用于悬挂拴系。春秋早期的洛阳中州路M2415出土的象牙鞘铜剑,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璏佩剑实例。到了春秋晚期,洛阳中州路M2127中发现了最早的玉剑璏。

 

安徽蚌埠双墩战国晚期墓M3出土玉剑璏开始使用浅浮雕虎纹神兽纹装饰。西汉则流行高浮雕螭龙神兽纹。西汉中期发展出一种新的神兽纹样式,即大小螭龙或螭虎组合的形式。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36件玉剑璏,其中11件为高浮雕大小双螭虎相望的纹饰。西汉晚期的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M40出土的玉剑璏开始使用螭虎和凤鸟组合的题材,仍是高浮雕的形象。卅里铺东汉墓的玉剑璏则是高浮雕的螭虎与线刻凤鸟组合样式,代表了东汉时期的风格。

 

经历了新石器和商周时代的发展之后,中国古代玉文化在两汉时期达到巅峰。汉玉的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化的以玉为葬,这一时期在灵魂升仙意识驱动下对玉器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相信玉可以使人的肉体保持不朽。各种类型的葬玉充斥冥幽,同时也将日常使用的玉器随葬,以在另一世界里继续享用。东汉王朝虽一再诏令要求简葬,但是葬玉之风愈演愈烈,直到曹魏建立才最终衰落。随后实用玉器逐渐融入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阶段。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