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因漕运兴盛而崛起,历经两千余年发展,如今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既传承运河文化底蕴,又肩负现代化发展新使命。通州博物馆是通州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通州博物馆启动提升改造工程,聚焦内容策划、展陈设计与功能提升三大核心方向,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对公众开放。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览,系统梳理了通州两千余年的发展脉络,展示通州作为交通枢纽、水陆要会等重要作用。
内容重构 双线叙事展现通州古今
升级改造后的博物馆推出了“左辅雄藩——通州历史文化展”主题展览。“左辅雄藩”四个字囊括了通州的政治功能和地理位置。“左辅”指的是通州的方位与功能,北京城坐北朝南,通州位于北京的东侧即是左侧,而“辅”是指通州区在东边辅佐京城。“雄藩”指的是通州的地理位置,北京的东南部是平原,想要进入北京,必定要走通州,揭示了通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展览分为“文明伊始 水陆要会”“通运交汇 京畿辅邑”“天庾正供 商贾辐辏”“不辱使命 气蕴通州”四大部分。运河是通州历史的“生命线”,此次展览将历史与运河文化两者融合展示,形成了以通州发展史为主,大运河文化为辅,“城市—运河”双线交织的全新叙事脉络,直观呈现通州因河而生、因漕而兴的内在逻辑。同时介绍了通州从古至今的历史性功能转变,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特征,突出通州交通枢纽、水陆要会、军事要塞、京畿重镇的重要地位。
展览聚焦通州标志性文化符号,集中展示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镇馆之宝,如“军粮经纪密符扇”“宝光寺铜钟”“燃灯塔文物”等,结合漕运管理制度、民间信仰如祭祀河神等文化元素,凸显通州作为“大运河第一码头”的独特价值,赋能当下服务城市副中心定位。
空间升级 多维感观激活文化记忆
通州博物馆展陈空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二进四合院,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属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此次设计试图创新性地将博物馆建筑本身转化为展览叙事的重要载体,通过“院落—文物—观众”的深度融合,重塑展示方式,深化文化感知,激活展览空间。在这里,观众不仅能看文物,更能走进文物,穿梭于文物中间,这种物理空间的转变,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展览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参观线路上,博物馆将原本面向新华东街的展馆入口调整为面向西大街胡同的南门进出,让观众在进馆之前便能浸润于原汁原味的京韵文化场域中,实现“未进馆先入境”的空间转换。同时,南门紧邻周边停车场、商业和餐饮,方便观众生活出行。
空间规划上,考虑展陈空间的条件限制,展览采用内外联动的策略。首先拓展了户外展示空间,将镇馆之宝宝光寺铜钟置于室外展示;室内文物采用“精品聚焦+模块呈现”,实现重点展品独立展示,普通展品密集式陈列,这样既确保了重点展品的陈列展示效果,又通过模块化的设计预留可持续展示空间,适配不同场景的展示及变换需求,打造“有限空间,无限展陈”的理念。
色彩选择上,依托每部分所展示的主题内容,结合中国传统色彩进行艺术再创作,最终选用媚茶、翕赩、暝色、赤铜四种颜色为每单元部题的背景颜色,既构建了清晰的视觉导览系统,又以色彩为媒介讲述通州两千余年的光阴故事。“媚茶”取嫩芽茶褐与青灰交融的温润质感,似未烧制的陶土裹着草木气息,隐喻通州早期的文化基底;“翕赩”(xī xì)典出《文选・木华〈海赋〉》“翕赩赫戏”,原指光色炽盛,此处取青碧如草原暮色中篝火映照的冷翠,恰似历史场景中的具象影射;“瞑色”如古墨融于寒潭的深蓝近黑,对应明清通州作为“天下漕运中心”的庄重与沧桑。“赤铜”取锻铜淬火后的炽烈朱红,既象征革命热血的灼烫,亦隐喻抗争历程的煎熬。
展示手段上,展标以艺术化设计凝练通州千年风华,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具象呈现。以燃灯塔与传统民居勾勒历史文脉,运河船只承载漕运记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艺术中心三大馆与商务区建筑彰显时代活力,共同绘就通州的沧桑变迁与蓬勃发展。
为增强观众观展趣味性,馆内还穿插设计了运河知识问答墙、能欣赏码头风景的可伸缩幕布、供观众体验古今通州风貌的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互动体验项目,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功能复合 促进馆城互动良性发展
为满足市民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填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空白,此次提升改造特将博物馆一进院的东西厢房作为阅览室和社教室使用,另外社教室还可根据需要,以变换家具的组合方式转作临时展览的空间。
设置社教室和阅读室,是博物馆“文物展示空间”及“文化教育与公共服务中心”并重的重要体现。深化教育功能,构建多元学习场景,通过讲座、工作坊、亲子活动等动态形式,打破静态展陈的局限性。活动覆盖全年龄段受众,增强公众参与,推动文化普惠共享,社教室和阅读室为公众提供免费、开放的文化活动场所,打破“博物馆=参观展览”的单一认知。同时也可延伸展陈内容,实现文化深度传播。同时博物馆可利用社教室开展“文物IP开发工作坊”,邀请设计师、学生根据馆藏文物设计文创产品,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触摸、可使用的文化符号。
多种功能复合不仅提升了场馆使用效率,更构建起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既从城市发展中汲取养分,又通过文化供给反哺城市,真正实现了“馆城共生”的发展理念。
此次展陈升级,既以活态展陈诠释通州作为“千年运河起点” 的文明厚度,更以多样化的文化运营空间赋能博物馆发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未来,通州博物馆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讲述通州故事,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新时代城市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树立标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