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此类金叶子,曾见有文说明:“金叶在云南铸造和流通主要在明、清两代。但其铸造在元代就已开始。史料记载,‘元代省 会金箔铺能造了金箔、银箔……云南金箔制造,盖始于元也。’民国初期……金叶在市面 上流通较少,但是到了抗战期间,金叶却成了云南对外贸易的支付手段。这种反常情况的 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沦陷,对外贸易的交通阻塞,使得滇越铁路成为了对外 贸易的交通要道。而缅甸商人在巨额贸易时需要的正是金叶。这种情况使得金叶的生产又 一次增加。”这里对此类金叶子产生、使用的说法值得参考。
另一类铭有“金葉”文字的黄金货币如下图所示,其币面即注明:“金狮牌”“十足 赤金葉”(图 4),将其称为金叶、金叶子应无问题。
此类金叶子并非产自国内,却曾在国内使用。经查《金银银元白金鉴定参考资料》提到“暹罗叶子”:“暹罗叶子小的长二寸,阔一寸,重二钱二分左右,大的重四钱四分左右,上有“金 狮千足”字样,成色 995-990‰ , 亦有假的,成色在960‰左右。” 又潘连贵先生 2008年9月曾函告笔者,他曾见过写于抗战后一文《昆明的金融市场》(具体载文刊物记不清了), 文中有记泰条的:“泰即暹罗之简称,泰条多系该地华侨所制,每条重滇秤十两上下……与 其并肩但较其稍次的是“泰贡”,可跟“洋大盒”大小比拟的薄片,上印狮子、中文及其他 国文字、花草等商标。质地与泰条同,两种多由泰走私越南。商人以及特殊阶级的人,用关 金由空中或陆地把它们请进来。当渝沪两地金价猛涨时,其出路甚广,这些黄金后来多流入 重庆和上海的黄金市场。”以上两项材料可作为认识上举第二类金叶子的参考。 来稿所示“金叶子”与以往所见黄金货币金叶子的形象差距明显,此是疑虑之一。
再,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侂胄师旦周筠等本末》记载着南宋时的一事提到: 平江(治今苏州)书吏苏师旦,为韩侂胄亲信,“受诸将贿动以亿万”,嘉定初被处死,“遂 籍其家,得金箔金二万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钱六十辫,马蹄金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两,瓜子 金五斗,生金罗汉五百尊,各长二尺五寸,金酒器六千七百三十两,钗钏金一百四十三片, 金束带十二条。”此中所提“金箔金”与金钱、马蹄金等同列,应也是一种南宋黄金货币, 称为“金箔金”也应是被打制为薄片的,但亦未见有述及“金箔金”形态者。新发现物是 否可能是金箔金?金箔金与金叶子是否又可能是同物而异名?这是疑虑之二。
后考虑王玉文所示物品未见披露,且此物显然较为重要、可靠,还查到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艸部”时说解到“葉(叶)”:“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所以原则上说, 将此打制成薄片的黄金货币称为金叶子也是可以成立的。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后来该物 品名称发表时尊重了作者的意见,称之为“金叶子”,其文发表于《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此后,见到的书刊谈及此类型物品也都称之为“金叶子”了。
后又谈及出土的时间、地点:“这4件金叶子1992年4月23日出土于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水仓组团基建工地……盛装于一件宋 代酱釉瓷罐内……从出土性质来看,应为窖 藏……当时是否有温州金银铺不得而知。但 可以肯定的是,从来源看,该 4件金叶子应 是杭州制作后携带或流通到温州。第一件金 叶子的重量接近40克,相当于黄金一两。” 还见到报道:“2004年6月,安徽省凤 阳县古濠州城东关吕家村一村民在挖土时, 从一古墓遗址中发现一叠金箔。该金箔长 10.5厘米,宽4厘米,重3.7克(按原文即3.7克);分10页,每页大小、厚薄、重量大致 相等。金箔面戳印阴文‘陈二郎十分金片’, 四角分别戳印‘铁线巷’三字。”
后来,清理南宋时期出海贸易沉船的报道 中也有了出水金叶子的消息:“……南海一号 发现完整的金银货币主要有两种,一是金箔, 又称金叶子,一共有 8件,是发现于一个漆盒 里,这批金叶子是由数张金箔叠加,折叠后 成书页状。表面砸上戳记,铭文有‘霸南街东 王助教□’‘韩五郎金’‘十分金 韩四郎’ 及‘十分赤金 韩四郎’……南海一号出土的 金叶形状不统一,都是长方形的,但长宽不一, 但是重量都在 38-39克左右,合黄金一两…… 是南宋京城临安的金银交引铺铸造的。”
该文作者后又提供了几点新的信息,一是谈到:“笔者在南海一号发掘项目申报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中,见到了发掘者对沉船年代的意见和主要 证据(瓷器墨书‘癸卯’),确定沉船为淳熙年间(1174-1189年)。”二是从所提 供的文章看,金叶上除了有纵向打印的戳印外,还有从左向右横向的戳印,比较少见。 从附图 3-4(局部放大)(图8)看到横向的戳印为“晋李四郎金”,这是上篇文章未 提到的戳印文字。三是文中提到“8件金叶子中,5件产自并采买于杭州,而仅这三件 采买自晋州”,但又说:“沉船所见‘晋李四郎金’者为南宋时期,其产地虽然无铭 文标识,应当也是杭州所产。”作者此两处说法有矛盾,似此中三件无临安的地点 及铺名戳,所以其中应有尚可讨论处。
金叶子的时代和制作地点
金叶子的制作特点和形态类型
据明《天工开物》卷十四:“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 此处揭示了金箔制作一般是先将黄金制作成金片,放入夹持物中,用力“挥椎”击打而成。 金箔古代多用作贴饰佛像、器物、建筑物。金箔因轻薄、值高、易于携带,又便于分割使用, 所以又被制作成货币—金叶子,但作货币使用者比用作贴金的金箔要厚不少。
除了厚一些外,笔者还发现此类金叶子多并非光面,而是整体布有不规则的“褶皱”,这些“褶皱” 从手感上增加了金叶的厚度,也增加了金叶的硬实感。这些“褶皱”的形成,应非后加工 所致,而可能是捶打金片成金箔时的夹持物形成的。 金叶子一件的重量多为 35-40克左右,比较标准的金叶子折叠后的尺寸大致为长100、宽40毫米左右,不同商铺制作中,长宽尺寸可能会略有出入。纵观所见到的金叶子, 感到金叶子制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有些商铺制作的规范度可能好一些,但大多金叶子形 态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