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真正成为“看得见”的精神火炬——新四军纪念馆展陈的叙事创新与价值传递

字号:T|T
2025-08-01 16:30 来源:中国文物报
图片

抗战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沉淀着厚重的精神意蕴,揭示着胜利的独特密码。

新四军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新四军全史的纪念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纪念馆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创新策展理念,精准选题立意,推出一系列作用于社会、服务于民众、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展览,探索出一条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

一、展览背景与策展理念

2024年9月启动的“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成功入选“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和2024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文物类重点展览项目。展览依托185件新四军革命文物、300余幅历史图片及文献,分设“民族危急 铁军出山”“为民浴血 英勇抗战”“践行初心 改善民生”“人民战争 夺取胜利”四个单元,生动展现新四军的烽火征程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通过文物原状展示与科技赋能,实现历史原貌和当代语境的有机衔接。

图片
观众参观展览

二、文物价值阐释:从实物到精神的多维表达

(一)珍贵文物与历史叙事

巡展中的革命文物作为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革命精神传承的纽带。其文物价值与精神内涵通过物质形态与象征意义的结合,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当代人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媒介。展出文物不仅有新四军高级将领陈毅、刘少奇、李先念、粟裕等同志的著作和书信,还有反映新四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锦旗、军装、刺刀,印证军民鱼水深情的宋公碑、水壶、石磨、支前独轮车,反映隐蔽战线斗争的小皮箱、地下党员证明书,更有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1941年1月24日刊登有“新四军重建军部,陈毅代军长的就职通电”的《江淮日报》,生动记录了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迅速重建军部,重振军威,独立肩负起华中抗战重任的历史担当。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展线设计与主题深化

本次巡展以“文物群”串联叙事,设计14个文物驻足点,每个驻足点都是一个故事盒,紧紧围绕新四军的革命斗争和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展开。为确保主题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还增设多媒体辅助和场景还原,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例如:“掩不住的阳光”文物专柜陈列着乔信明将军《掩不住的阳光》的原始手稿、提纲以及与方志敏夫人缪敏的来往信件,讲述了方志敏领导乔信明的狱中斗争岁月,展现了共产党人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王海纹烈士专柜则陈列有她参军前穿着的旗袍,讲述17岁的她不畏艰险,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故事。

三、技术赋能:数字化展陈的沉浸式体验

(一)场景重构与互动参与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技术赋能与叙事创新是本次巡展的特色。展览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这一宏大命题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既尊重历史的严肃性,又注入时代的表达力。巡展北京站设置智享空间、实景课堂两大功能区;南京站巡展以沙画动态演绎军民鱼水情;南昌站设有线上线下学术交流区域。这些展陈空间的设计均辅以沉浸式场景、动漫、模型、智享学术空间等形式,实现从“观看历史”到“理解历史逻辑”再到“认同价值共识”的深层递进,为主题性展览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展陈范式。

(二)教育功能的广泛延伸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物资源,探索新时代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新路径,巡展推出“闪亮的坐标”思政课,把红色课堂搬到展厅,送入当地大中小学校,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思政课尤其注重分龄定制内容:在合肥师范附属小学,以“红色故事+互动教学”为主,教唱新四军歌曲、穿上新四军老战士陈克秋为保护党的“钱袋子”而缝制的“金库”背心,让学生感受那段历史岁月的艰辛与不易;邀请北京东直门中学教育集团的同学们走进展厅,了解盐城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聆听新四军英雄故事,体验文创展区,结合历史课本,强化其思辨能力;在中国政法大学,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的精彩讲座,结合讲解员带来的情景演绎,完整地诠释“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深化其理论认同。

图片
在展厅开展思政课

四、保护与传播:政策导向下的实践创新

(一)文物保护与利用

巡展前,新四军纪念馆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文物盘库建档及修复保护、积极征集数字化藏品等一系列举措,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教育材料。丝绸类革命文物因材质特性存在光照敏感性和机械强度低等保护难题,在常规巡展中易出现褪色、磨损、勾丝等不可逆损伤。以新四军女战士王海纹烈士生前穿着的素绸缎旗袍为例,该文物承载着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选择与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和教育传播意义。为破解保护与利用的难题,新四军纪念馆在巡展前联合全国著名茧丝绸之乡富安镇党委与当地纺织科研机构,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三维档案,采用传统工艺复原技术完成高精度仿制。仿制品不仅完整保留了原件的月白色泽、梅花盘扣等工艺特征,更通过现代展陈辅具实现无损化巡展。这一创新实践构建起“本体保护—数字留存—复刻传播”的立体化保护体系,既确保了文物本体的绝对安全,又通过巡展中烈士遗物的具象呈现,生动诠释了“投笔从戎终不悔”的青春抉择,使革命文物真正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针对大型石刻文物巡展面临的运输承重限制与本体保护需求,“宋公纪公碑”创新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并使用复合树脂材料3D打印,完整呈现碑文的笔触力度与风化肌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宋乃德使用的毛毯、军装、搪瓷杯等文物,共同讲述民心工程的历史背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永不褪色、薪火相传。

(二)联动合作与资源整合

巡展伊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成员聚力、4省10馆首次联动,为巡展共享文物资源与研究成果,共绘新四军红色版图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巡展的深入,更是引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许多新四军后人,他们不仅从全国各地赶来观展追忆往事,更将视若珍宝的革命文物捐献出来。在各站巡展中,新四军纪念馆共征集到革命文物50余件(套)、各类珍贵史料220余件。

五、社会影响与启示

本次巡展以文物为纽带,将历史选择的内在逻辑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展陈语言,为革命文物“保、研、传、用”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通过各地的巡回展览,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新四军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进而传承红色基因,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巡展历时3个月,跨越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江苏南京四地,共计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提供社会讲解服务600场,开展思政课、研学活动10场,4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发布宣传报道100多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巡展进一步整合了跨区域资源,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接下来,新四军纪念馆将与中国政协文史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等场馆在展览、社教、研究等领域中加强合作,构建全国性抗战记忆网络,让文物真正成为“看得见”的精神火炬。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