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黑瓦白墙的水乡街巷赶一场民俗庙会,在小桥流水的古镇人家做一把非遗漆扇……如今,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也不再是静伫在博物馆内的艺术展品,而是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开发出了更多异彩纷呈的新场景、新产品、新体验,成为了人人都可感可知的生活美学。
非遗的加入,为古镇文旅开了更多新玩法,带来1+1>2的外溢效应。非遗以优秀传统文化的面貌激活古镇的文化底蕴,增添更多有文化味的文旅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参观。同时,古镇也以自身的场景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非遗项目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增加非遗收入,从而带动更多非遗“出圈”。
01机遇与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发展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近年来深受关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的要求、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加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让非遗“活”起来逐渐成为其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图片:非遗丨来源:网络公开)
1主体层面:传承模式受限,传承群体萎缩
在我国非遗的主体层面,存在着传承模式上的缺陷,有学者将当前非遗的传承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符号再现”:选取非遗中的少量元素符号融入到文创产品中,创作较为浅显,缺乏文化创意;(2)“过程再现”:通过文字、图像和音视频等直接手段记录非遗,缺乏联想空间;(3)“场景再现”:在特定时间空间中现场展演非遗技艺,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不确定因素大。
非遗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传承群体萎缩、主要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等困境。受制于非遗发展历程和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非遗传承人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地区,而城市化转型带来大批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遗技术传承的断层危机。且大多数传承人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较为陌生,难以对自身掌握的非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使得非遗产品的市场效益降低。
(图片:非遗丨来源:网络公开)
2受众层面:供需结构失衡,忽视用户体验
当下的非遗产品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与市场较为脱节,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审美,缺乏同市场需求和市场认知的有机连接,导致产品的需求量远远小于供给量,难以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部分非遗在生产过程中仍保持传统的思维模式中,缺乏技术创新和创意运用,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审美情趣与消费体验,仅仅成为华而不实的观赏品。
(图片:非遗体验丨来源:网络公开)
3传播层面: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渠道单一
非遗自身具有的地域性使其传播范围受到了地理环境的限制,即使我国已经建成了大量的非遗数据库,印刷出版了相关非遗书籍,但是传播范围有限,受众群体较窄,难以切实实现传播。值得注意的,部分非遗传承人已经开始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和内容创作平台进行传播,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的关注与追捧,是对非遗活态化的有益探索。但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走红的非遗传承人仍属于少数,还存在着大量没有被关注到的非遗项目。
(图片:非遗丨来源:网络公开)
02案例探析:从“非遗+古镇”看非遗活态传承新思路
1非遗邮局+古镇:创新邮局场景,打造古镇非遗新空间
浙江非遗邮局·鲁迅故里邮局是浙江省首个以“非遗+邮政”为主题的特色邮局,由中国邮政与绍兴非遗协会联合创立,于2024年12月19日在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正式运营。邮局位于鲁迅故里景区东入口,面积331平方米,以非遗文化为主题,融合百年邮政的深厚底蕴,古色古香,既显得年轻时尚,又具有文化底蕴。
邮局场馆内打造“非遗、绍兴、邮政”三大文化场景,涵盖“邮政服务、游客服务、非遗展示、文创互动、非遗美食”等五大功能区,以“非遗+”的视角,向游客讲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是绍兴景区与中国邮政创新跨界模式,传播非遗的新方式。
(图片:浙江非遗邮局·鲁迅故里邮局丨来源:绍兴邮政)
在具体产品打造上,浙江非遗邮局·鲁迅故里邮局充分挖掘在地优势,对绍兴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出了“文学雪糕”、“邮三缸”纪念伴手礼等一系列兼具创意性与文化味的文创产品。例如邮局推出的全网首款“文学雪糕”——“冰镇文学”系列雪糕,创新性将鲁迅先生不朽名作《呐喊》《朝花夕拾》《新青年》的书名,成为一道融文学、美食与时尚于一体的亮丽风景线。产品一上线便引起游客纷纷打卡,高峰日销量突破200支。
“邮三缸”纪念伴手礼深度挖掘并创新呈现了绍兴著名的“三缸文化”——历史上支撑绍兴经济发展的“酒缸”、“酱缸”、“染缸”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礼盒内包含了一瓶古越龙山绍兴黄酒、一瓶松盛园酱油和一块经过扎染工艺的小方巾,还附赠了一幅弘一法师的墨宝“越来越好”,配以两枚非遗元素邮票,以及一枚采用非遗翻砂工艺精心铸造的“绍兴元宝”仿古币供鉴赏,充分利用设计服务、品牌赋能,提升绍兴非遗的多元价值。
(图片:“邮三缸”纪念伴手礼丨来源:绍兴邮政)
2非遗体验+古镇
做一把漆扇、看一次打铁花……这些非遗项目如今在古镇中已经不再新鲜,却依然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在这些古镇非遗项目出圈的历程中,我们不难捕捉到游客消费需求和旅游习惯的转向——游客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观赏者,更是参与者。对于非遗传统技艺,要原真性保护,更要创新性开发,注入现代活力以盘活文旅资源。
(图片:打铁花丨来源:网络公开)
比如近两年大热的漆扇制作,本质上是基于非遗大漆工艺开发的一种现代创新工艺,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由于大漆工艺难度大,使得这一行当非常小众,而如今改良过的漆扇制作则非常简单易行,成为年轻人的“网红”玩法——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图案等元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漆扇作品。这种个性化的体验不仅增加了制作的乐趣,也为每一把漆扇赋予丰富的情绪价值和旅行回忆。
(图片:漆扇丨来源:网络公开)
学者韩炳哲曾说,“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如今游客对于非遗项目的追寻,也让我们看到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消费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以非遗体验为代表的古镇项目,兼具观赏性和体验感,充分彰显创新赋能传统的必要性。
然而,当“想你的风”吹遍了古镇的大街小巷,漆扇、打铁花等非遗项目变为了古镇标配,古镇的形态似乎变得越来越相似。在同质化、娱乐化的浪潮席卷下,古镇的文化内涵被稀释、非遗项目流于表面,这样“千镇一面”的审美疲劳,或许会造成古镇非遗昙花一现的经营困境。
因此,在“非遗+古镇”的开发上,要看到非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同时深度挖掘并保留古镇的地域化特色和差异化特征,推动古镇开发具有辨识度的非遗旅游产品和新型业态。唯有依托在地文化和空间场景打造差异化非遗体验,才能让非遗更有人情味、更有新鲜感,从而在古镇中焕发出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