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谁愿在冻土中长眠。
如果可以,我愿挺高冠,跨骏马,长鞭所指,鸟兽俱欢腾。
神奇的阿尔泰山啊,请你赐予我天地的灵秀,
连通东西,冠绝千古。
1924年,鲁登科带领考古队在巴泽雷克发现了永久冻土层墓葬。1929年,格里亚兹诺夫带队组织发掘了巴泽雷克M1,机缘巧合下保留了大量有机质文物的巴泽雷克墓地正式再现人间。二战后,鲁登科在苏联物质文化研究院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支持下主持巴泽雷克墓葬的第3次发掘,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掘了一系列具有相似特征的墓葬之后提出了巴泽雷克文化的命名。
巴泽雷克文化是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分布在大阿尔泰山周边今天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境内,年代约为公元前550—前200年。该文化遗存以墓葬为主,墓葬形制独特,为带有石围的土冢,大型墓葬直径可达100米,中小型墓葬直径一般不超过10米,排列为南北延伸的链状。葬具多为木椁,也有石椁和独木棺。葬式多数为单人侧身屈肢葬,面朝北。墓葬中一般有殉马,随葬精美的马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巴泽雷克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有机质文物,如木器、纺织物等,为考古学家重现古代巴泽雷克文化社会面貌提供了大量可贵的材料。
巴泽雷克文化墓葬复原(阿尔泰共和国国立博物馆)
巴泽雷克文化墓葬中出土了来自中国中原地区的丝绸、铜镜和漆器,巴泽雷克文化的典型遗物在中国新疆和北方地区也有大量出土。阿勒泰地区有巴泽雷克文化塑柯尔特类型分布,巴里坤地区有石人子沟类型分布。
俄罗斯有些学者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就是中国史书记载的月氏人的文化,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团队认为月氏分布在东天山地区,巴泽雷克文化和东天山地区的考古遗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深入研究古代中国和周边区域的密切互动,我们需要全面对比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和东天山地区的考古材料,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邵会秋教授应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副校长、国际发展与创新部主任Р.И.拉伊金先生的邀请,率领北亚考古队赴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开展以巴泽雷克文化为主题的联合考古活动,并拍摄博物馆馆藏的巴泽雷克文化遗物,以进一步明晰巴泽雷克文化的内涵。
博物馆:传承与交流
我们首先来到阿尔泰边疆区的巴尔瑙尔,阿尔泰国立大学便位于此。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拍摄阿尔泰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博物馆隶属于阿尔泰国立大学,是为辅助大学的教学而设立的。博物馆不大,收藏着阿尔泰国立大学考古学家发掘的文物,按照山地、森林和草原阿尔泰进行划分布展。
阿尔泰地区的冻土环境为文化遗物的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器物,甚至不乏有机物。然而又因为巴泽雷克文化墓葬高耸的封石堆过于显眼,容易被盗扰,许多文物早已流散,所幸废土犹有遗珍。
巴泽雷克文化遗珍
作为游牧人群的文化,巴泽雷克文化金器不少,但多为小件器物,且以金箔为主,精美但极其脆弱。此外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木器、骨器与皮革,纹饰十分清晰。阿尔泰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有许多与中国北方器物相似的器物,类似的器物在米努辛斯克盆地也有出土。说明在2000多年前,中国北方与阿尔泰地区和米努辛斯克盆地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拍摄的文物以巴泽雷克文化为主,涉及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年代跨度约3000年,此外还有阿凡纳谢沃文化、耶鲁尼诺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阿列克谢耶夫卡文化、叶尔门文化、比肯文化、迈埃米尔文化、斯塔罗阿列依文化的器物。阿凡纳谢沃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也分布在中国新疆境内,为中国学界所熟知。
我们首先拍摄小型器物,许多铜带扣上仍然保存着完好的皮革系带,许多金箔更像是刚从高冠上取下,触之似仍有巴泽雷克人的余温。
博物馆拍摄
我们进入博物馆库房拍摄金器时发现,他们仍然使用着古老的火漆印章来作为储藏柜的封印措施。火漆印起源于东周时期,巴泽雷克文化的年代相当于东周时期,数千年的传承、几万里的沟通,使得来自过往的余温更加炽热地映照在我们每一个考古人心上。
火漆印
阿尔泰山:生死与永恒
拍摄工作结束后,我们从巴尔瑙尔转移到了阿尔泰共和国的戈尔诺—阿尔泰斯克。阿尔泰共和国基本上都在阿尔泰山的范围内,戈尔诺—阿尔泰斯克位于河谷之中,两侧都是绵延的山峰。我们调查的中心在卡通河及其支流附近,调查内容同样以巴泽雷克文化为主,我们去了几处经过发掘的大型墓地,包括著名的图埃克塔墓地和巴沙达尔墓地。
卡通河
图埃克塔墓地发现了近200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规模之大,踩在封堆石块之上如同站在石滩之上,一眼望不到头。巴沙达尔是巴泽雷克文化早期的一处大型墓地,沿着库拉达河呈链状分布。20世纪50年代由鲁登科发掘了2座大型墓葬,直径达40—60米,现在仍然可见这两座墓葬高大的封堆。在巴沙达尔Ⅱ墓地的西侧,即远离河流靠近山峰的一侧,保存着由两段分别长330米、87米的祭祀圈组成的链状遗存,这种遗存被称为巴拉巴拉石。巴拉巴拉石的功能众说纷纭,但与墓葬联系在一起可以推测其是联系生死之用。为了测量其长度,我们从头到尾在祭祀圈行走了一遍,有些已经看不出是个圈,众多圈连在一起,倒更像是一条路,从南向北走去,左侧是山,右侧是冢,山是造化的冢,冢是亡人的山。
图埃克塔的大型墓葬
巴沙达尔Ⅱ墓地祭祀石圈
巴泽雷克文化几乎占据整个阿尔泰山区,库罗塔Ⅰ墓地、库罗塔墓地、卡拉库尔Ⅱ墓地、卡拉库尔Ⅰ墓地与库罗塔Ⅱ墓地,都位于乌尔苏尔河北岸的山坡上,南北分布的链状封堆沿着河流又铺成面,显示着巴泽雷克文化当年的繁盛。
耶罗Ⅰ墓地也是巴泽雷克文化一处大型墓地,巨大的墓葬沿着河谷方向呈链状分布。在几座墓葬的北侧,发现了小型石堆塌陷,其文化性质目前尚不清晰。耶罗Ⅱ墓地就在乌列达墓地的西侧,属于匈奴墓地,均为小型墓葬,男性墓葬有小型立石而女性墓葬无立石,墓葬分布散乱似乎无规律。无序中却又存在着一些秩序,那便是在大型巴泽雷克墓地的附近,通常都会出现匈奴墓葬,或许正是这群匈奴人盗掘了那些大型墓葬。
乔布拉克Ⅰ号墓地是一个多时期墓葬共存的墓地,埋葬着比肯、巴泽雷克、突厥三种文化的先民。提什金教授认为,比肯文化与巴泽雷克文化都是外来的,二者之间存在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虽然二者有共存现象,但比肯文化是否参与了巴泽雷克文化的形成仍然值得探讨。
考古队在野外工作
除墓地外,我们此行还调查了几处岩画点,其中卡尔巴克-塔什岩画点非常大,一整座山几乎到处都有岩画。年代从青铜时代到中世纪,密密麻麻的马、牛、羊、鹿与人,以形形色色的形式互相叠压、毗邻,山下还有许多突厥文化的刻划符号。各族群先民前赴后继地表达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敬畏自然,所以描绘生灵和万物;他们尊重文明,所以刻画马车与弓箭。阿尔泰人是一群世代生活在阿尔泰山区的游牧人,他们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信仰与最淳朴的风俗。他们信仰自己的山与自己的土地,所以并不欢迎山外所谓的考古学家。当地的考古工作并不容易开展,但考古学家们从不言弃。
生活逸趣
这次调查,几乎每天都在路上八九个小时。前行路上,雪山伏在远处,房屋、树木与奔流的车辆在眼中匆匆划过,山水之间,云雾缭绕,我们常常感叹居住在此的古人应当非常幸福,所以才能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这种大自然的壮观,非化用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的诗句来形容不可:“白云从出岫,黄叶已辞根。大造功何厚,经年气尚幽。”
云出岫
如果阿尔泰山的精灵有具化的形象,那应该就是巴泽雷克文化的神奇动物纹。美丽的花角鹿、神奇的格里芬,它们在阿尔泰金色的山丘上自由跳跃奔跑,跨越千年直到如今。通往南方的神奇大道路边,许多阿尔泰人摆摊售卖商品。我们在众多阿尔泰山特产中发现了巴泽雷克文化相关的文创,神奇的阿尔泰精灵与巴泽雷克骑士被描绘在石片上,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阿尔泰山的精灵—牛
横亘万里的金山阿尔泰,游荡着数十万精灵神怪,飞鸟在天,游鱼在水,牛马在野,自由者散漫而歌。
巴泽雷克文化相关文创冰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