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物画在近现代蔚为大观,其中关良、高马得与韩羽并称“戏曲人物画三大家”,文章大家汪曾祺曾以“画梦的人”评述高马得。近日,展览“天真多妙:高马得在松荫里”在上海松荫艺术空间对外展出,呈现戏曲人物画大家高马得(1917-2007)的数十件戏曲人物画,及诸多动物、山水、人物主题代表作和手稿,带领观众一窥高马得的戏梦舞台。这也是近三十年来高马得的作品第一次在上海集中展出。
我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与之相关的绘画是为“戏画”。戏曲人物画虽然古已有之,但并非传统的主流绘画流派。然而,到了近代,以“戏画”为主题的绘画则被一些绘画大家发扬光大。在这些画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高马得。他与关良、韩羽并称“戏曲人物画三杰”,其创作根植于深厚的文脉,传承陈老莲、傅抱石一脉的写意传统,却以漫画式夸张提炼京剧神韵。
高马得在创作
高马得,生于1917年,早年以漫画创作成名,曾获“中国漫画金猴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图书奖。抗战胜利后,高马得在《新华日报》美术组工作,那时候全国各地的戏剧团都要到南京演出,高马得为给报纸画插图,每日坐在戏院最前面,不停地画速写,眼手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为后来专门从事戏曲绘画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马得醉心中国戏曲,开始尝试以中国画形式描绘戏曲人物,并于1980年调入江苏国画院后,正式专注于此。他自述非科班出身,亦未拜师学艺:“若说老师:一是传统,二是生活。”只因一份真爱,潜心于舞台与纸本之间,画速写千张,摹人物百态,数十年笔耕不辍。
高马得描绘戏曲演员
画戏半生,高马得以戏画绘梦,以笔墨传情,终成写意与叙事之妙合。他画《牡丹亭》数十年,线如游丝,淡色敷面,如梦似幻,汪曾祺称其为“画梦的人”;他画人物背影,细察戏中情境,吴祖光言其戏画“以美见长”。
叶浅予作为前辈画家,曾评价他:“看了马得的戏曲速写,其独到之处,在于用心追踪剧情的发展,从中抽出关键性形象,不是孤立地只抓一鳞半爪或截取个别片段。另一个特点善于捕捉小人物的特殊身份与性格,如探马报军情,贪官显窘相,媒婆说风情,小卒翻跟斗,个个精到入神。”华君武则说,“马得是一位老漫画家,从他的戏画看,他是懂戏的,因为画中人物的神情动态,非内行不能得此要领。他和一般看戏时画点速写是不同的,后者只求其形。马得作画也用水墨,韵味甚浓,非老手不能得此,线条简练、流利而不油滑,他的水墨、速写人物又都是漫画味道的,在中国可称独树一帜。”
展览现场,高马得旧照与高马得书写的“人生看舞台”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天真多妙:高马得在松荫里”既是向高马得先生致敬,亦是一次向“画戏”与“爱戏”之心的致意。同时,高马得孙女高格格告诉澎湃新闻,“展览除了戏画,还展示了一些非戏曲人物的较有意思的小品,如山水、以及小松鼠,小鸭子,还有我爷爷家里种的丁香花等,意在突破对其认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戏画,一是要对人物的形体动作描绘到位准确,二是它在美感呈现上追求气韵生动。高马得的戏曲人物画,不是照搬舞台的速写画,而是以戏曲中的角色为中心。而相较于比较喜欢画生、净角色的关良,高马得更多画男女之间的爱情,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西园记》等古典戏曲。他的戏画就像草书一样,能把多余的笔墨删去,仅由几根线条支撑,勾勒出画中人物的形态与情感。高格格告诉记者,“爷爷画人物画其实非常注重一种暧昧性,就是那种并不明确的表达,所以很多东西是个人的一种体会。他希望以简约的笔触去表达一种感觉的深度,而不是直观地呈现。”如展厅中作品《白蛇传断桥》里的白娘子用了几根线条勾勒出转过身去掩面而泣的背影,在《贾宝玉读西厢记》则展现了两个人潜藏于内心的爱意。
展览现场,高马得作品
文君听琴
红楼梦·贾宝玉读西厢记
身为一名画家,最重要的莫过于眼睛和手,然而高马得的眼睛却因为手术过程中医院停电,导致右眼失明。据说,事后的高马得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状况,还安慰家人道:“老天爷不错,还给我留下了一只眼。”而在早年,高马得还曾患过肺病,并通过阅读老子的书籍,描绘老子的故事来开解自己。高格格告诉记者,展览中的《老子出关图》是自己很喜欢的一张作品,其画中的精神与高马得的精神非常契合。
高马得属马,但他画了很多牛。在其所处年代,许多画家都用牛来表达吉祥等概念。高格格说,“爷爷画了很多牛,牛是一个让别人觉得非常踏实的一种存在。不过,他笔下的牛多为其用眼睛观察到的。因为他们那个时候在农村生活过,所以他记录了一些放牧的小孩和牛,还记录了渔夫等相关题材。”
展览现场,老子出关
老牛和小牛
展览现场,高马得画的猴子
在一个展柜中,主办方呈现了一批高马得的速写本,亦能印证这一观点。据说,高马得过世时,家中留下了上百本速写本,上面多为其对人物的观察与速写。“爷爷就像是我们写日记一样,他是在生活和日常里去进行自我的学习,他没有接触过任何西方和国内的体制化的美术训练,而是靠自学。他觉得很多东西是在日常的观察里,也在画画以外的东西里,比如阅读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又是和谁进行了交谈,这些内容都会集中在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上。”高格格说,“爷爷很有趣的一点是,当他有了灵感,会在我们用不到的东西的背面,比如药物包装盒背面上随手画画。他是一种习惯性记录,他很喜欢这种日常记录的状态。”
澎湃新闻在展览现场看到,一批描绘苗寨的作品即来自于速写,生动简洁,如《灶房》《苗家场上》等,线条、用水、用墨、设色以及构图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灵动而笔墨相映,富于生活气息。
《灶房》
《苗家场上》
《来坐坐》
展柜中展出的高马得速写本
展柜中展出的高马得速写本
一本高马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浒人物,小巧精致,还没有手掌大。据说,这是他仿陈老莲《水浒叶子》的成果,但在其基础上又有所突破。松荫艺术负责人潘敦说,“今天能够看到的陈老莲《水浒叶子》主要是木刻雕版,全是黑白的。而高马得描绘的水浒人物为浅淡的设色。他画了很多地煞星人物,如描绘的朱贵服饰非常有趣,李逵的形象选择了其陪伴宋江进东京时的算卦打扮,矮脚虎王英的人物比例也拿捏得很好。”
高马得绘水浒人物
对于高马得的艺术,高格格说,“我觉得包括作品,或者速写日记,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讨了这些作品是如何发展成他的艺术表达。他的评价是非常宽广的,他永远是爱那种自然、真实、有生命力去评价艺术,而非名利场相关的标准。我姑姑写过一篇文章叫《马得不在名利场》,他为什么能画里有仙气,有这种很干净的东西,因为他不在名利场。其艺术需要的是自然,是不被束缚,不被框定的自由。”
借靴
三国 · 单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