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虫作“颜料”:帕哈里画派作品中的宝石珠光

字号:T|T
2025-09-15 17:08 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世纪以来,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各王国的帕哈里画派(Pahari School)画家们,一直使用着一种独特的技法,来绘制画作中的珠宝和饰物。活跃于帕哈里地区巴梭利(Basohli)小宫廷的艺术家们,会把一种色彩瑰丽、闪耀迷人的甲虫(又被称为“宝石甲虫”)的身体,贴附在微型画的表面,营造出闪烁的效果。这些由昆虫鞘翅制成的碎片,在光线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让画作显得十分灵动。人们往往在虔敬的宗教氛围中欣赏这类绘画,因此当观者将画作捧在手中时,任何轻微的移动都能使画作的影响闪动,仿佛为观者与画作中的神灵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而大都会收藏的三幅年代大致在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早期的绘画,展现了艺术家们将甲虫的鞘翅转化为画中镶嵌物所创造出的流光溢彩。这些作品以不透明水彩绘制在纸上,宽度不超过30厘米,细节精致,同时也体现出巴梭利画派独有的艺术风格:线条大胆、色彩饱和、构图新颖。学者如约翰·盖伊(John Guy)与约里特·布里茨基(Jorrit Britschgi)都对此有过详尽研究。这些镶嵌物大小不一,直径从5毫米到小至0.7毫米,而最小的仅为针尖的一半。它们在色彩、质感、厚度与形状上亦有极大差异。仔细观察这些绘画,可以进一步探究艺术家是如何将甲虫融入调色与构图之中,以再现他们所表现的珠宝工艺之精妙。

图片

    金绿凹头吉丁甲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甲虫藏品。虽然这种甲虫最常见的颜色是绿色,但在此图像中也能看到紫色、蓝色和橙色的区域。

图片
 

翅鞘细节(30倍放大)。在放大观察下,可以清晰看到这些甲虫表面特有的坑状纹理。

在此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肉眼观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拍摄作品、以及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来分析这些绘画。同时,我们还仔细研究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鞘翅目(Coleoptera)收藏中部分完整保存的宝石甲虫。最后,我们利用了市面上可获得的甲虫鞘翅,制作了符合历史时期风格的模拟样本,从而重现了艺术家们当时的创作过程,也更进一步地解释了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所观察到的一些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甲虫作为画作媒材

在印度及其周边地区,宝石甲虫的种类繁多。在研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凹头吉丁属(Sternocera)的甲虫时,我们发现标本的来源涵盖了加尔各答、马拉巴尔、丁迪古尔、贾哈尔普尔、锡金和阿萨姆等各地。

珠宝甲虫样本的横截面(40倍放大),取自纸质文物修复中心收藏。截面自下而上约 400 微米,在可见光下照明观察。这些甲虫的外骨骼能够呈现从紫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到黑色(或无色)的丰富色彩。这种色彩变化(即虹彩现象)并非源自色素,而是源于一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当光线洒在昆虫外壳极其纤薄的多层薄膜时,便会产生这种绚丽的色泽。

图片

    样本在更高倍数(100倍)下以紫外光照射观察。
图片

在图像中,可以清晰看到甲虫鞘翅厚实的内部结构。甲壳质(chitin)相互堆叠,形成拱顶般的结构。甲壳质是昆虫表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坚韧、半透明的高分子物质,能够提供极高的保护力。如右图所示,在最外层,我们可以观察到鞘翅对紫外线有明显的、呈现为深色的反应。这一薄层是由更为纤细、甚至肉眼或是在这些图像中无法分辨的甲壳质层组成,而虹彩现象才得以产生。

当光线进入鞘翅结构时,会在每一层中折射、反射。不同角度的光波相互干涉,从而又抵消或增强了特定波段的光。科学家谢尔日·贝尔蒂耶(Serge Berthier) 在研究甲虫虹彩现象时曾指出,人们在甲虫表面所见的绚烂色彩,其实是由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程度折射而形成的。观者所见的具体颜色取决于多种变量,例如鞘翅层的折射率、厚度,以及光线入射的角度。

巴梭利画派的艺术家们早已注意到鞘翅的这一特性,同时也意识到其耐久性,以及其色彩在时间流逝中仍能保持稳定。因此,他们常用甲虫来表现各类镶嵌宝石的装饰元素,如耳环、指环、鼻环、趾环、吊坠、手镯、头饰、王冠,甚至是盔甲与武器装备上的点缀。

在图中这幅怛特罗女神系列画作之一的作品中,女神以宇宙的毁灭者跋陀罗迦梨(Bhadrakali)的形象出现。她双目圆睁、獠牙外露,立于一具被屠杀的尸体之上,气势骇人。跋陀罗迦梨全身佩戴着类似祖母绿的珠宝:脚趾环、耳环、颈间垂挂的吊坠——皆由宝石甲虫鞘翅的微小碎片制成。当信徒在冥想时,会将这幅画握在手中并轻轻移动,那些绿色的“宝石”便会闪烁生辉,使整幅画面灵动起来,令女神形象栩栩如生。通过将甲虫化为艺术的媒材,这件作品的创作者为这幅扣人心弦的宗教绘画注入了戏剧性、临场感与生命力。

    未知艺术家(印度),《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约1660-70年,不透明水彩、金、银与甲虫翅鞘装饰绘于纸上。图片来源©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图片

色彩与质感

在作品《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中,以蓝肤战士形象出现的毗湿奴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化身——一位牵着白马的新郎。画面中,毗湿奴的首饰也是由甲虫制成的,分别嵌入在了战士的盔甲、吊坠以及他手持的盾牌里。除此之外,马匹镀金的缰绳上也镶有甲虫的碎片,仿佛两颗小小的祖母绿。这些甲虫鞘翅的碎片是博物馆收藏中最小的案例,每一片直径都不足1毫米。

    未知艺术家(印度),《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约1700-1710年,墨水、不透明水彩、与金绘于纸上。
图片

祖母绿曾是印度宫廷的珠宝工匠最钟爱的宝石之一,同时也深受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旁遮普地区精英阶层的喜爱。在大多数情况下,工匠们会利用镶嵌技法,在艺术品中再现这些珍贵宝石耀眼的绿色光泽。据学者纳维娜·海达尔(Navina Haidar)与柯特妮·斯图尔特(Courtney Stewart)研究,当时的祖母绿甚至会从遥远的哥伦比亚进口而来。

虽然艺术家们最常用甲虫来绘制绿色宝石,但这并非唯一的颜色。在此画中,战士银盔上的金色装饰尽管已受损并部分缺失,仍清晰地呈现出蓝色与紫色的色泽,暗示他额头上佩戴的宝石可能是蓝宝石,或许是紫水晶。

图片
 

    《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画作细节

图片

    90倍放大镜下的毗湿奴头盔上的甲虫鞘翅

在下图《因争吵而疏离的舞女和情人》一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画面左侧宫殿内端坐的两位女子衣着华丽、戴有琳琅珠宝,得以凸显她们的身份显赫。

图片

    努尔普尔的德维达萨(印度,活跃于1680–1720年),《因争吵而疏离的舞女和情人》,约1694-95年,不透明水彩、墨水、银与金绘于纸上。

画面左侧被王公情人冷落的女子,头戴珍珠以及一颗看上去像是红宝石的红色矿石。

  图片
  《因争吵而疏离的舞女和情人》画作细节
图片
 

140倍放大镜下装点女人头饰的未知红色昆虫外壳

不同种类的彩虹甲虫有着不一样的色彩与质感,而即便是同一物种也可能存在差异。艺术家们不仅需要辨识出合适的物种,还要决定选取哪些具体的个体,甚至是具体的部位,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此外,在挑选甲虫时,艺术家考虑的因素可能并不局限于美学,还可能涉及该物种与饮食习俗的关联、宗教或精神层面的意涵,乃至其他文化层面的象征。

图片
 

    本研究所用的多种虹彩甲虫标本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甲虫收藏,均属凹头吉丁属。先前文献(Rivers)指出,帕哈里艺术家偏好使用该属甲虫的翅鞘,如金绿凹头吉丁(Sternocera aequisignata)。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了这一物种的翅鞘,来源于当代的标本供应商。

在相同条件下对这些艺术品中的镶嵌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其质感的多样性。下图的四处镶嵌,分别位于盾牌、镶满宝石的缰绳、吊坠和耳饰上,虽然同为绿色,但分别有着多种色调,与截然不同的质感。这种差异源自甲虫鞘翅表面的坑状纹理:第一和第三个例子中的坑洞排列紧密,而第二和第四个则较为稀疏。正如这些绘画中运用的其他复杂纹理技法一样,不同的质感既可能是为了增强作品的层次感与视觉吸引力,也可能是在暗示宝石切割工艺的多样化。

图片
图片
 

    从上至下:90倍放大的《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中的盾牌与缰绳;90倍放大的《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中的吊坠;90倍放大的《因争吵而疏离的舞女和情人》中的耳环

在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借来的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颜色和表面质感不仅因物种不同而变化,也会随着个体差异,甚至同一只甲虫不同部位也有所不同。艺术家可能正是利用了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物种,或挑选甲虫外骨骼的某些部分,以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未来,如果能在更多艺术品和甲虫物种中展开研究,也许能进一步揭示:解剖分析或物种类型的不同,是否能够帮助学者们判断作品的地理来源、创作者,甚至创作年代。

    放大图像(100倍),展示了凹头吉丁属多种甲虫标本的不同身体部位。每一列代表一个不同的标本,每一行则对应不同的身体部位。这些标本均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甲虫收藏。

图片

厚度与形状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绘画中翅鞘镶嵌物的厚度也存在着差异。有些看起来非常薄,而另一些则能明显看到更多坚硬的内部结构。这种差异可能部分是自然原因——甲虫翅鞘的不同部位不仅表面质感不同,厚度与硬度也各不相同,而厚度有时甚至会因甲虫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然而,在本次研究的藏品中,许多宝石甲虫的镶嵌物明显比我们观察到的完整翅鞘薄得多。据此我们认为,艺术家往往会人为控制厚度。他们会将翅鞘的层次削薄,仅保留最外层虹彩的部分。

图片
图片
 

    通过三维扫描《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的局部得到的显微照片测得,从颜料层到翅鞘表面的距离为84.6 微米。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得知每片镶嵌的完整厚度,但这一数值远小于完整翅鞘的厚度(约400微米)。这表明该镶嵌在使用前已经被削薄处理。

我们还发现,翅鞘的厚度有时对颜色的呈现也起着重要作用。若镶嵌物足够薄,呈现的视觉效果就会趋于半透明,使光线能够穿透它,并显出底层绘制的颜色。在《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中,神像所佩戴的水滴形吊坠正好覆在他的红色外衣之上。这枚镶嵌极薄,而当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时,会呈现绿色、橙色、黄色和深褐色的交替变化,但在某些光线下却主要显现为红色。

图片
 

不同光照条件下30倍放大的《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局部细节

将甲虫翅鞘削薄对艺术家来说需要极高的技艺与精准的掌控。翅鞘的内层可以用金属工具刮除,但稍有用力过度,就可能刺破虹彩的表层,或使脆弱的翅片折断。若先将翅鞘浸泡在水中,则能使内层软化,更容易被剥离,同时外层依旧保持坚硬不变。

图片
 

    左图:部分削薄的翅鞘碎片横截面,显示出削薄部分(左半)与完整部分(右半)在厚度上的差异;右图:经过削薄并卷曲的翅鞘切片,从中可以看到其内侧结构。

翅鞘被削薄后,可能会使某些镶嵌表面出现明显的非虹彩暗斑。在我们最初的观察中,这些暗斑似乎是外层表面受损所致,可能与媒材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印度微型绘画中常见的抛光工艺所带来的结果。

 

然而,当我们尝试通过磨削翅鞘样本来重现这种效果时,却并未成功。抛光确实会破坏虹彩,但产生的视觉效果与艺术品中的暗斑完全不同。由此我们推断,这些暗斑并非是在镶嵌完成后因磨削或抛光产生,而更可能与翅鞘内部结构的处理有关。同时,这一观察似乎也进一步印证,翅鞘的镶嵌应当是在绘画工序的最后阶段完成的,也就是在画层已经抛光之后才进行的。

图片
 

    90倍放大下《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中的暗斑

图片
 

在大理石板上抛光处理的模型(90倍放大)

当艺术家将翅鞘削薄到理想厚度后,往往会将其裁切成各种形状: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圆形、菱形或水滴状,以模仿不同类型首饰的造型。在《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中,我们就能看到一枚脚趾环镶嵌物的边缘被切割成直线,用来表现透视效果,从而为人物形象增添空间感。

图片
图片
 

不同放大倍数下的《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细节

学者们推测,这一工序应当是用刀片完成的。我们尝试了剪刀、钝刃、手术刀和刀片等多种工具,结果发现,只有锋利的刀片最能接近艺术品中所见的自然切边效果。我们从一片翅鞘中,大约尝试可以切割出十个碎片。之后,这些裁切好的碎片会被黏合在绘制完成的纸面上。

 图片
   复原的镶嵌样本被削薄至不同厚度,并用厚刃刀切割成不同形状(30倍放大)。
图片

镶嵌技法复原实验,使用了符合当时工艺的材料,包括朱砂色不透明水彩、金粉颜料,以及以白色颜料绘制的珍珠,并以黑色墨线勾勒轮廓(30倍放大)。

最后,艺术家们往往会用不透明水彩和金粉颜料(由金箔研磨而成)对这些镶嵌物进行收饰,并常配合当地称为 suikari 的打孔工艺,再以白色水彩绘制的珍珠环绕点缀。在我们的复原实验中发现,翅鞘表面对水彩的附着性很差。它会排斥水分,让颜料凝成小滴,难以形成平滑的线条。也正因如此,就算在同一幅作品的某些部分的描绘极为细致,许多镶嵌边缘的彩绘仍会显得不够均匀。

甲虫作为首饰

艺术家在这些绘画中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与技艺,才营造出了如此精致的视觉效果。他们对镶嵌宝石的精心描绘,体现了这些作品的珍贵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大多数作品中,甲虫镶嵌常与金饰以及白色颜料点绘的小点相结合,而这种绘画方式正好对应现实中珠宝的材质组合,如宝石、黄金和珍珠。而在帕哈里地区之外的印度其他地方,甲虫翅鞘本身也被广泛用于真正的珠宝和其他饰品之中。

图片
 

未知艺术家(印度),项链(30倍放大局部),18-19世纪,黄金、钻石、无色蓝宝石、红宝石、人造祖母绿(以无色水晶覆于绿色金属箔之上)以及珍珠。

这些镶嵌有时与画面基本保持齐平,有时则呈弧形隆起,凸显在平整的彩色表面之上。大部分时候,它们都嵌在凸起的金色区域中,代表着一种具有特色的珠宝制造工艺。在巴梭利绘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名为“kundan”的印度宝石镶嵌工艺。在这种工艺中,宝石并不是通过爪镶或类似的结构固定,而是镶嵌在填充了树脂的金箔中。

 

在《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中,艺术家便运用了这样的技法来表现一枚由两颗祖母绿组成的耳环。上方的镶嵌物呈圆形且略微隆起,外围环绕着凸起的不透明水彩,部分覆盖了金箔的边缘——也许正是 kundan 工艺。下方的镶嵌则是一颗水滴状祖母绿,悬挂在似乎为金质钩扣与珍珠坠饰之下。

图片
 

   《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中的细节

未来的研究

对《跋陀罗迦梨:宇宙的毁灭者》、《因争吵而疏离的舞女和情人》以及《迦乐季:毗湿奴的未来化身》这几幅作品的研究显示,创作这些精美绘画的艺术家不仅非常了解甲虫体表复杂的光学干涉现象,还能巧妙地加以运用,从而营造出极为逼真的宝石质感效果。

 

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促进人们对类似作品的进一步分析、理解。若能建立一个包含艺术品与标本参考图像的数据库,或许可以通过比较视觉特征,且在不损害作品的情况下,辨别出绘画中使用的甲虫物种,甚至更精准地确定作品的创作年代和产地。未来的研究还将聚焦于与镶嵌技法相关的材料识别,例如黏合剂以及用于表现宝石元素其他部分的不透明颜料,包括镶嵌周围的凸起区域和珍珠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