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美学精神。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书画作伪技术亦不断“推陈出新”,对鉴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水平、复合型的书画鉴定人才队伍存在断层风险,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大规模、系统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除高等院校教育外,各大艺术机构也组织实施了诸多书画鉴定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探索书画鉴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书画鉴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路径,《中国美术报》特别策划“如何构建新时代书画鉴定人才培养新格局”专题报道,以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开班仪式
构建一体化书画鉴定人才培养新路径
□ 鲁力
中国书画鉴定人才的培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作伪技术日趋科技化、系统化、专业化,而传统“师带徒”模式培养出的专家队伍面临断层风险。新时代背景下,唯有尽快打破高校与文博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才能系统性地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一、推动美术学院与博物馆的“深度协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当前书画鉴定人才培养的核心痛点在于理论教学与真实现场、实物经验的脱节。解决之道在于构建“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协同体系。
1.共建“双师型”师资与课程体系
邀请博物馆一线鉴定专家、修复师进入美术学院,担任兼职教授或开设系列工作坊,将最新的市场动态、作伪案例和技术手段带入课堂。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将系统性的艺术史、方法论研究带入博物馆,提升实践的学理深度。
2.创设“馆校合作”的实物教学基地
将课堂直接设在博物馆的库房、修复室和展厅。教学应围绕“实物”展开,让学生能够超近距离,甚至利用显微镜等设备观察笔墨、纸绢、印泥、裱工等细节,这是任何高清图版都无法替代的“肌肉记忆”训练。
3.实施“项目制”“专题制”学习
围绕博物馆的实际需求,如馆藏断代、真伪鉴定、展览策划等,由馆方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项目。学生以此完成的毕业论文或研究成果将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坚持“目鉴为先,考订为辅”的科学原则,并实现其现代化教学转化
“目鉴”是基于大量实物观察形成的直觉判断力,是鉴定的核心;“考订”则是利用文献、印章、著录等进行的逻辑验证,是鉴定的支撑。二者不可偏废。
1.系统化“目鉴”训练
建立“标准器数据库”:联合各大博物馆,系统采集历代名家真迹的高清微观图像数据(包括笔法、墨色、皴法、钤印等),构建一个分层级、可检索的数字化教学数据库,作为学生建立“视觉标准”的基础。
“比较法学”教学:将典型真迹与不同水平的赝品进行并置对比教学,从笔墨、气韵等形而上的层面,到材料、形制等形而下的层面,细致解析,训练学生的“眼力”。
2.科学化“考订”方法
强化文献学、古籍目录学、历史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利用题跋、著录、方志、年谱等文献进行交叉验证的能力;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材质分析、光谱检测、X射线成像等,让科技成为“考订”的新利器,为“目鉴”结论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最终形成“眼、脑、科”三位一体的综合判断体系。
三、创新培养模式,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产出
鉴于人才缺口的紧迫性,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本硕贯通”的长学制培养
书画鉴定是“慢工出细活”的学科,建议在优秀高校试点“4+2”或“4+3”的本硕贯通模式。本科阶段夯实艺术史、国学、绘画实践等基础;研究生阶段深入鉴定专业方向,并保证至少一年时间在合作博物馆进行沉浸式实习。
2.“进阶式”实践模块
将实践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认知(观摩辅助),在博物馆展厅和库房观摩学习;参与研究(动手操作),在导师指导下,参与馆藏品的整理、著录、初步断代工作;独立实践(顶岗实习),进入拍卖行、画廊的征集现场,在真实商业环境中试炼鉴定能力。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与行业学会合作,针对已在职的文博机构人员、拍卖行从业者、收藏家等,开设短期专题研修班,聚焦某一时代、某一家或某一类作伪手法,进行“靶向”提升,快速缓解行业人才压力。
构建新时代书画鉴定人才培养新格局,关键在于融合:融合学院与博物馆的资源、融合目鉴与考订的传统与现代科技、融合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与持续性的终身教育。唯有通过这种深度协同、虚实结合、科学严谨的一体化路径,才能培养出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科学视野和学术诚信的复合型鉴定人才。
今年,由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在集中授课阶段聘请了国内文博艺术机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系统讲授了书画鉴定的知识要点。课程后半段,又专门安排学员有目的地参访相关文物收藏单位,面对实物再进一步学习、研究,深化理解,这就是对书画鉴定“教学-实践-科研”方法最好的诠释和认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推广和学习。■
(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活动现场
以国际视野构建新时代中国书画鉴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 赵力
中国书画,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全球文明互鉴的关键媒介。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书画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升,跨境作伪增多、鉴定标准差异与文化语境隔阂使中国书画“走出去”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我国书画鉴定领域既熟稔传统鉴定技艺,又通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全球文化对话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书画国际传播、国家文化资产安全及全球话语权提升的瓶颈。构建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中国书画鉴定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
传统书画鉴定人才培养,长期以“师带徒”模式为主,注重对“笔墨”“纸绢”“题跋”“印章”等“主要依据”“辅助依据”等要素的经验积累,虽能传承核心技艺,但也存在知识体系封闭、国际视野缺失的局限。部分高校虽开设书画鉴定的相关专业,却多聚焦于我国书画史与鉴定方法,对国际艺术品市场法规、跨境文物保护公约,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变化、新趋势等涉及较少。而社会机构的培训项目,则多侧重短期技能提升,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国际素养培养机制。以上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导致书画鉴定者面对国际书画交易、海外文物追索、跨国鉴定合作等场景时,常因不熟悉国际规则、不了解海外市场语境而陷入被动,甚至出现因文化认知差异所导致的鉴定失误。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书画鉴定人才,需打破传统培养框架,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国际合作”等方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需锚定“鉴定方法论”与 “国际素养”双核心模块,形成兼具文化根基与全球视野的培养框架。“鉴定方法论”模块,在深耕笔墨风格辨析、书画物理修复、文献史料考据等核心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系统梳理中国书画鉴定的历史脉络与实践经验,提炼兼具学理深度与实操价值的中国特色鉴定理论体系,构建从风格断代、作者考证到真伪辨析的标准化实操范式,通过案例复盘、模拟鉴定等方式,逐步夯实人才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专业鉴别能力。“国际素养” 模块,聚焦全球艺术市场语境下的能力适配,系统整合国际法规、市场运作与跨文化认知课程:一方面深入解读《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艺术品交易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核心法规,覆盖跨境文物交易、流失文物追索、国际鉴定责任界定等实战场景,一方面增设国际艺术品拍卖流程、海外中国书画收藏体系(如馆藏系统+私藏脉络)、跨文化艺术鉴赏比较等内容,强化英语、法语等多语种鉴定报告撰写、国际学术对话能力训练,确保人才精准对接国际鉴定标准与文化沟通需求。此外,同步融入数字技术赋能课程,重点教授高清影像比对、光谱分析、三维扫描等科技鉴定手段的应用,以及基于区块链的艺术品溯源技术、跨境远程鉴定协作平台操作等内容,推动传统鉴定经验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应对跨境鉴定场景的技术适配与高效协作能力。
实践是贯通理论与国际市场的核心桥梁,需以“实战化、国际化、多层次”为导向搭建实践平台体系。构建海外沉浸式实习平台,推动国内高校及艺术机构与国际美术博物馆、市场经营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共建海外实习基地。选派学员深度参与海外中国书画的馆藏整理、真伪鉴定辅助、展览策展执行等全流程工作,在实操中掌握国际艺术品的流通规则、鉴定标准与行业惯例,积累跨境鉴定的一线经验;依托国内重大项目搭建实战历练平台,让人才直接参与跨境书画鉴定、文物溯源取证、国际合作谈判等实战任务,在解决文物追索中的鉴定争议、跨国展览中的真伪把关等实际问题中,锤炼跨文化沟通技巧与国际协同能力;打造国际常态化交流研讨平台,定向邀请海外权威鉴定专家、国际拍卖行资深鉴定师、海外博物馆东方部负责人等行业领军者参与,通过案例复盘、现场会诊、观点辩论等形式,促进国内外鉴定理念与方法的碰撞融合,助力人才同步掌握国际前沿鉴定动态与实战技巧。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涵养人才全球视野、提升我国鉴定领域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路径,需从 “双向培养”“平台赋能”两端协同发力。推进国际化联合培养,构建双向互鉴育人机制,即推动国内高校与海外知名院校、美术博物馆等专注艺术鉴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设计“短期交换+联合科研+双学位项目”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又借助学术交流、成果分享等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深度融合;搭建国际参与平台,提升行业话语影响力,建立“国际书画鉴定人才库”,筛选具备深厚专业功底与国际沟通能力的骨干人才,主动推荐其参与文物保护项目、艺术品鉴定标准制定等国际事务,大力支持人才在国际论坛、学术会议等平台发声,分享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中国书画鉴定理论与方法纳入全球鉴定体系,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书画鉴定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与专业话语权。
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国书画鉴定人才,应兼具“文化看门人”“文化交流媒介”的双重能力。新时代中国书画鉴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也亟须以“传统根基+国际视野+复合能力”为核心,构建系统化、国际化培养体系,为中国书画国际传播提供真实支撑、为海外文物追索提供技术保障,更能在国际平台推动中国鉴定理论的传播,为规范国际艺术品市场、促进文明互鉴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副院长)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活动现场
新时代书画鉴藏学的构建与人才培养
□ 朱万章
在传统书画鉴藏中,虽然并没有学者提出“书画鉴藏学”的概念,但在眼学与理论的发展中,客观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画鉴藏学体系。在中国传统书画鉴藏中,往往重目鉴而轻著述。在古代美术发展史上,即便有大量的书画著录行世,而且有不少著录涉及到书画鉴定的个案问题,但多为碎片式的鉴定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研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批从目鉴中成长起来的书画鉴定家著书立说,才使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观。
在书画鉴藏学方面,其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滥觞期,80年代到90年代末为兴盛期,2000年以来为多元化的新生代时期。
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徐森玉和张珩为现代书画鉴定学理论的奠基者。至少在1955年,徐森玉就率先提出要真正做到精鉴,“首先要熟习画家所处时代的风尚。各个时代的画风是当时画苑的主流”,其次,“要熟习每一画家的面貌和精神”。1964年,张珩在主讲《怎样鉴定书画》的时候,将书画鉴定的核心部分归纳为“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同时,将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归结为“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自此,在诸多书画鉴定论著中,这种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深远影响,最为典型的便是杨仁恺在其《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中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成为一种书画鉴定界公认的鉴定模式。自1979年起至1981年,徐邦达先后发表关于书画鉴定方面的文章六篇,这些后来成为《古书画鉴定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徐邦达进一步完善了徐森玉、张珩的理论。此外,徐邦达更提出书画鉴定的“辨真伪与明是非”“真伪与优劣”和“目鉴与考订”的问题,并对书画作伪的方式、方法及其鉴定提出意见,认为书画作伪包括临、摹、仿、造和代笔、改头换面。早在1954年,史树青在《鉴别书画应注意的几点》中也提出了书画作伪的几种手段:当时模仿或后世模仿、根据著录及法帖虚造或描抄、新画染旧、旧画补题或换款、原画与题跋割裂、旧画揭二层和代笔。王以坤发表的《古书画的摹仿和伪造简述》将伪造书画归结为改头换面、旧书画改款、完全造假、其他各种造假和混子做假五个方面。徐邦达、史树青、王以坤首次将书画作伪的共性做了综合解析,他们均从不同角度指出书画作伪的具体细节并提出鉴定方法。这一时期,徐森玉、张珩和徐邦达、史树青、王以坤构建了现代书画鉴定学的雏形,成为新中国书画鉴定理论体系的嚆矢。
这一时期,也不乏对书画鉴定个案的解析,这些个案研究,小中见大,很多研究均具有首创之功,从根本上解决了书画鉴定中的疑难问题,不仅为书画鉴定指出了门径,也为后来的美术史研究与教学奠定了根基。
20世纪80年代后,书画鉴定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启功的《启功丛稿》、徐邦达的《古书画伪讹考辨》、谢稚柳的《鉴余杂稿》、杨仁恺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刘九庵的《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苏庚春的《犁春居鉴稿》、傅熹年的《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史树青的《书画鉴真》等书画鉴定论著应运而生。这些书画鉴定家早年有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阐述鉴定理论时,多侧重于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故其关于书画鉴定的论述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构建了新中国美术鉴藏的理论体系。他们的论著丰富和完善了书画鉴定学的理论体系,对于历代书画家的鉴定个案研究也层出不穷。尤为重要的是,这批书画鉴定家中的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等还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他们参与了全国书画巡回鉴定,对全国馆藏书画做了一次地毯式、搜索式的摸底。这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
到了2000年以后,书画鉴定学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一方面,一批供职于文博界的书画鉴定家秉承了传统书画鉴定学的传统,在目鉴基础上,结合前贤之说,出版了大量的书画鉴定方面的论著。另一方面,在书画收藏界及大学的艺术史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不少的书画鉴定论著,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硕士、博士也纷纷以此为研究主题。但这些论著除一部分来自于眼学外,大多停留在对前人成果的综述和整理。虽然成果斐然,但其学术价值远逊于滥觞期和兴盛期。
进入新时代,作为美术理论的一个分支,书画鉴藏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在传统眼学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美术鉴定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难题。拍卖行大量作品浮出水面,真赝杂糅,为美术鉴定提供了范本。高科技的书画作伪又为书画鉴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时期,书画鉴藏学都有何种表现?在学院和美术馆、博物馆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反响和应对措施?如何做好美术作品的鉴定与收藏、如何扩展书画鉴藏学的研究视野、如何在实践中构建与再造书画鉴藏学,成为新时代美术理论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此语境下,书画鉴定的人才培养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在20世纪90年代,以国家文物局为主导的书画鉴定培训成为各个文博机构人才提升的重要模式。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启功、徐邦达、刘九庵、杨仁恺等成为重要的师资力量。
进入新时代,书画鉴定大家渐行渐远,而书画鉴定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就落在了各地文博单位、大专院校或其他相关文化机构的肩上。因为书画鉴定既需要系统的美术史知识,还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积淀和海量的作品寓目经历。实操经验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鉴真伪、辨是非。近几年兴起的书画鉴定人才培养项目,网罗了大批博物馆界或大学的书画鉴定家、美术史学者,为博物馆、市场的新生力量传道授业,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这与以前的鉴定大家大多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经历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书画鉴定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模式。■
(作者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中国书画鉴定与价格评估人才培训”活动现场
市场需要新型的书画鉴定人才和方法
□ 甘学军
中国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来中国公私收藏的主要部分,也是国际艺术收藏和研究的重要对象。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意义的博物馆的建设和各种公私收藏的兴起,书画鉴赏和真伪辨别的需求越来越社会化、国际化、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书画鉴赏学者和鉴别真伪的专家,书画鉴定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在实践中得以形成。一些长期进行历史文化研究和博物馆典藏工作的人士,成为书画鉴定理论的创建者和旗手,一些长期进行书画作品市场交易和经纪的人员,则成为书画真伪鉴别的专家和能手。两者在学术研究和市场实践中相互作用,形成中国书画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的基本形态。但随着中国书画收藏和研究的不断社会化和市场化,书画鉴定与价值评估越来越一体化,传统的鉴定理念和方法受到挑战。无论是研究典藏还是市场投资,人们都需要对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家之言”做进一步的实证,也要对市场实践中的“独门绝技”做学术上的溯源。这种需求,决定了新型的书画鉴定理念和方法需要改变。
一是要进一步进行书画鉴定的理论研究,对中国书画鉴赏的传统理念和方法要做更加深入的发掘和探讨。对传统的鉴赏大师的学识构建、经验成果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所谓见多识广,应该是在丰富的学识和审美素养基础上的经验积累,绝不仅仅是盛名之下的权威断定。而这种断定,在新的社会和市场需求下需要标准化的确定,成为价值评估的依据。
二是要加强新型鉴定人才的培养。不可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博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依托博物馆和文物经营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书画鉴赏和经营人才。一些艺术史论者和基层的保护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博物馆典藏和文物商店的经营物品进行整理评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许多人成为日后艺术品投资领域的鉴赏和评估专家。也毋庸讳言,经过30多年的市场演变,随着国有文物经营机构的式微,原有的人才培养途径变窄,新一代专业书画鉴定工作者常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而在市场中自发出现的许多“高手”,虽身怀绝技,却又因缺乏系统的文史知识和理论素养而难成大器。这导致中国书画市场的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虽人才济济,却莫衷一是,严重影响市场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仍然要借用主流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将有关学术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和分享。在广泛地提高大众的书画鉴赏水平的同时,采取集中办班等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书画艺术研究和真伪鉴定人才。
三是在着力培养人才的同时,尝试构建新型的书画鉴赏评估体系,把书画鉴定从传统的经验积累和权威定论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标准化流程。要加强传统经典书画作品的传承历史的整理,要做好近现代名家名作的档案建设工作。要对书画鉴定的流程做重新的设定,即一件作品,在市场领域的真伪确定和价值评估,必须经过传统的眼鉴和现代科学测验以及相关的资料佐证等诸方面分别验证,并由鉴定机构作出综合判断,出具鉴定结论,避免因人为因素产生市场领域鉴定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或许是应对书画投资市场需求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事实上,中国书画鉴赏评估的历史悠久,而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最近30多年来,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如何培养新的人才、如何创建新的方式方法,一直是相关方面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更是要将新型的中国书画鉴定评估人才培养和新型的鉴定评估体系的建设置于迫切而重要的地位。这既是市场的自然需求,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