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全景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怎样展示好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隋唐大运河淮北柳孜遗址,如何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淮北市博物馆“运河·瓷”展览就是一次珍贵的实践。
策展理念的形成
零壹
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对淮北在文化、历史和经济方面的价值也日益凸显。
怎样让人民群众读懂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的众多考古成果,将晦涩的考古名词变得易懂,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变得浅显,这是淮北市博物馆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次“运河·瓷”展览的策展理念为:坚持以“人”为本,以“物”为体,以时空(环境)为轴的理念,“物”为“人”用,应“时”而作,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人、物与时空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一切从展品出发,一切以观众为中心,有主次、有收放、有序列,向参观者展示人与物的精彩。
考古成果的转化
零贰
柳孜运河遗址有三大重要成果:一是解决了通济渠的流经地点和路线这一历史悬案,起到了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二是柳孜大运河考古成果对研究当时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当时漕运制度、水利史、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三是出土的大量文物,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为开展中国运河考古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提出了中国运河考古研究的新课题。
复原柳孜遗址发掘现场,让当年的考古现场再现。一比一复原柳孜遗址发掘场景:零散的船板,倾斜的木桩,散落的瓷器、铁釜和石碇;唐代货船、唐代独木舟、汴河客船模型、隋代龙舟模型、柳孜货船模型……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当年隋唐大运河舳舻相继的繁忙景象。
刻画隋唐大运河通航图,让沉睡的运河历史再现。东墙面展示了长52米、高2.6米气势恢弘的东阳木雕长卷,画面以隋唐大运河为历史背景,分为隋唐大运河流经图、开凿运河图、隋炀帝巡游图、漕运繁忙图、码头繁忙图、市井繁荣图六个板块,讲述隋唐大运河昔日的通航史。
彩绘清明上河图的局部,让教科书里的繁华再现。柳孜盛景古街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依据,结合淮北当时的风土人情,运用雕塑和绘画结合、三维和二维结合的艺术手法制作了茶馆、米铺、打铁铺、当铺、包子铺、医馆等店铺立体场景,再现柳孜集镇的嬉闹鼎沸;堆成的墙面绘制长28.4米、高4.5米的彩绘长卷,展现大运河漕运盛景。
瓷片裸展+数字展示,让观众零距离触摸千年温度。“运影”瓷片墙以运河为主题,用《清明上河图》作为图底,设计中将瓷片透过圆孔进行展示,犹如在运河波光的闪烁中撷取一片,让观众能够触摸到千年前运河瓷的温度;展厅中集中展示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出土的全国20多个窑口、涉及隋唐宋元时期的精美陶瓷器,让观众了解全国各大窑口的陶瓷器;AR视频和多媒体展示柜通过三维立体的知识链接,让观众感受运河的繁荣。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厅
立体化、全方位诠释考古成果
零叁
怎样让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化成果,笔者认为,展览展示是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淮北市博物馆的“运河·瓷”展览基本陈列采用多种形式,立体化、全方位诠释考古成果的重要意义。
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形式。运河遗韵部分采取“上升+下降”表现手法,上部空间较大、下部深挖表现当时的桥墩。展览采用场景复原、场景式组合展区、开放式陈列等上下结合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烘托当时隋唐大运河交通运输、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的繁荣和活跃,呈现了一种宏大的规模、雄浑的气魄。
展品与文物相错落的表现。盛世流光部分在大型雕塑、微缩场景、壁画、图片、图表、背景墙、灯光的相互辉映下,展示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经过1999年和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20多个窑口的精美陶瓷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欣赏的直观性和创新的时代感,使游客轻松参观,有欣赏、有品鉴。
静态与动态相辉映的展示。柳孜盛景部分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依据,结合淮北当时的风土人情,运用雕塑和绘画结合、三维和二维结合的艺术手法复原而成,体现了远近结合;数字展示屏汇集大运河所有资料,向广大游客展示海量数据;静态的文物展示与动态的数字互动共同组成了展览,达到较好的参观效果。
考古成果的利用
零肆
如何让考古成果尽快转化为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容易掌握的知识,那就离不开对考古成果的应用。
网上VR展示依托专业的色彩管理标准和制作技术,最大限度还原场景的空间结构、光影效果及色彩细节。网络展厅具备导览地图(雷达效果)、交互热点、场景导览、专题区域快速进入、展览页面自动旋转观看等多种功能,使观众能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全方位参观“运河·瓷”展览。
讲解+游戏的社教课堂。结合馆内展品陈设主题,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再以游戏的方式加深理解和认知。例如,展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馆藏资源,开发MG动画教育课程,以馆藏文物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抱鞠童瓷塑为原型,塑造卡通形象“宋小鞠”,以动画形式展现历史故事、文化知识,结合互动问答、游戏挑战等环节,让学习变得像看动画片一样有趣,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将教育内容与互动体验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和悠久历史文化。活动将历史文物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增强了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吸引更多受众参与,提高了教育效果。
AR社教绘本的专题课程。以淮北市博物馆一级文物—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抱鞠童为原型,设计博物馆形象IP,通过“繁华运河”“运河遗珠”等主题,以淮北市博物馆精品馆藏为依托,以图画、语音、视屏等方式,通过主人公宋小鞠的游历,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时期淮北地区的历史风貌、人们的衣食住行、大运河沿岸瓷器制作和贸易的发展等内容。让文物更直接地面向观众,寓教于美、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提升青少年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吸引了更多青少年参与,在阅读中感悟历史。
在考古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中,淮北市博物馆为了能够解决文化传承断层、教育资源不均、公众文化需求增长不平衡的问题,也正在尝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一代,解决了文化传承可能出现的断层问题。与学校合作,辐射淮北市三区一县,尤其是走进边远的学校,送去书籍、文创、活动、讲座等,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资源,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和技术应用,满足公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淮北市博物馆将考古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鲜活的展览、丰富的社教、灵动的文创,让青少年畅游博物馆、感知博物馆的魅力,亲身参与、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博物馆文明传承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