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这一意象在《红楼梦》中如珠玉般散落各处:第三回中,宝玉出场时“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凤姐“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第八回中,宝钗“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书中提及的“璎珞”,乃是一种极为贵重的颈饰,或以金丝银线织就圆环,或缀以璀璨明珠美玉悬垂胸前,既为仪容增色,更是身份的象征,于清代贵族服饰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璎珞最早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融入本土妆饰体系。从佛教造像中的庄严华蔓,到世俗社会中的贵族佩饰,璎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涵。

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胸前佩戴璎珞
璎珞与制作材料
“璎珞(缨络)”是指由珠玉或花卉植物等编缀串联而成的环状饰品,既是世俗首饰,也是佛教造像的常用饰物,可佩戴在头、颈、胸或手脚等身体部位。《古音骈字续编》卷五记载:“璎珞,缨络,梵书”,说明该词是在佛经汉译过程中产生的。《说文解字》中收录了“缨(冠系)”“络(絮)”二字,但未见连用。“珞”字首见于《老子》中的“珞珞如石”,意为如顽石般坚硬;“璎”字的出现时间则较迟,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方见收录:“璎,璎琅,石似玉也”,指如玉一般的美石。《玉篇》成书于梁大同九年(543年),恰为佛教在中国兴起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璎珞”同“缨络”,共同指代装饰身体的饰物,二词词义的区分并不明确,在文献中常混用。如《洛阳伽蓝记校释》中记载:“璎珞寺(璎珞,颈饰也。字亦作缨络),在建春门外御道。”
璎珞的制作材料复杂,《添品妙法莲华经》对不同类别的璎珞进行了详细记载:“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又记:“以金、银、琉璃、车璩、马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七宝璎珞是佛经中经常描述的一类菩萨饰物,也是最为常见的璎珞种类,关于其构成材料,各部佛教经文中的表述略有差异,虽具体指涉不一,但其核心范畴大抵涵盖金、银、珍珠、玛瑙、琉璃和砗磲等贵重金属、华美玉石和其他珍贵装饰材料。由此可见,璎珞乃世间珍宝串联之结晶。

璎珞的起源
璎珞源自古代南亚次大陆,早在佛教兴起前,古印度居民就已经佩戴这类饰物,尤其流行于贵族男女之中,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物。佛教诞生后,璎珞逐渐被纳入佛教供养体系,成为庄严法相的宝物之一。《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云:“璎珞、天生宝鬘、天璎衣服、指印环玔、宝盖幢幡、手璎珞、脚璎珞、臂璎珞宝庄严具,于佛头上空中垂下,乃至种种歌舞作乐而供养佛。”后佛教东传,璎珞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符号传入中国,并渐渐流行于各地的僧俗社会中。
璎珞虽泛指佛像上的饰物,但并非佛教造像所专用。印度作为多宗教国家,现存的古印度造像中亦保存了大量印度教的璎珞相关资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湿婆青铜像,是印度教造像中的杰作,这尊雕像展现了湿婆的“三屈式”舞姿,身体曲线流畅,佩戴繁复的璎珞装饰(包括蛇形项链和珠串腰带),在火环中起舞。湿婆脚踏无知的侏儒,这一形象既代表了毁灭,也体现了生命的循环。
璎珞的作用
法相庄严:璎珞的佛教装饰功能
在古印度早期佛教造像中,受限于当时的艺术风格及工艺水平,所佩戴的璎珞大多较为简单,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颈部和胸前。从形制特征来看,这一时期的璎珞以宽扁样式为主,大多呈现扁圆形或长“U”形,部分造像还可见一条或数条珠链装饰,从肩部披挂而下。这种简约而规范的创作方法,反映了佛教造像在初创阶段的程式化特征。
璎珞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在保留古印度风格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中国传统审美元素,衍生出更为丰富的装饰纹样。

隋代以前的璎珞仍较多保留了外来风格,与古印度样式的差别还不明显,整体简洁古拙。这一时期的璎珞形制主要是以仿珍珠、玉石的球状物为主体结构,串联成胸饰,长度多延伸至腰腹乃至膝部,有时会在前胸中央等关键部位加以重点装饰。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出现具有特色的“X”形组合璎珞,这在古印度样式中并不多见。
隋唐时期,佛教造像风格以圆润生动、丰腴端丽、雍容典雅著称。璎珞造型亦有显著变化,其中“X”形长璎珞成为主流样式,以宝珠、宝石及花卉纹样串联构成。设色浓烈鲜活,红、绿、蓝、墨、白、金等彩珠依次相间。珠串的组合结构也从早期的单层式演变为多重层叠,有的还借鉴传统的流苏元素,呈现出发散状的装饰效果,富于变化。
“璎珞被身”式样则更为华贵,造像所佩戴的璎珞是一套连在一起的配饰,自颈肩部位一直垂挂至脚踝上方。繁复的璎珞与菩萨丰腴的体态和简约的衣裙形成鲜明对比,集异域风情与中原妆饰审美于一身,共同塑造出唐代佛教造像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特别的魅力。
五代两宋时期,璎珞呈现出明显的简化趋势。这一时期,严苛的礼教规范与崇尚简朴的社会风尚相互交织,使士大夫阶层尤为青睐那些神韵飘逸、格调高雅的艺术表达。以法常的《观音图》为例,观音神态安详静谧,宽袍遮蔽身形,璎珞装饰仅作简约点缀,整体风格清雅脱俗,与唐代华丽繁复的装饰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像局部
明代佛教艺术的表现重心由立体造像逐步转向平面壁画创作,璎珞也随之大量出现于佛教壁画中。北京法海寺壁画,作为明代宗教绘画的杰出代表,其三世佛像龛背面的水月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形象,周身布满璎珞,佩戴宝冠、耳珰、手镯、脚镯、络腋、宝带等装饰。其璎珞造型皆呈“米”字形,以颈部为装饰视觉中心,并逐渐向腹部延伸。装饰元素以圆形宝石与几何纹样为主,通过珠链相互连接。在色彩方面,颜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严谨细致,大多用朱砂、水晶、石青、石绿等天然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画面以红、黑、金、土黄为主,并用金色来晕染,以更好地表现出珠宝的质地及光泽,色彩华丽动人的同时不失庄重典雅。在工艺方面,工匠使用传统沥粉贴金工艺刻画璎珞,通过精细的立体塑造还原了各类玉石珍宝的材质特性,精美绝伦。
清代,璎珞造型被广泛应用于佛教仪式的法衣中。《梁书》记载:“其王者著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君王身着法衣,佩戴与佛像装饰相似的璎珞,可见法衣上装饰璎珞的传统早已有之。清代宫廷制作的五色法衣,其云肩、袖缘及下摆等处均装饰有网状的璎珞,璎珞间连缀着雕刻精细、纹饰丰富的饰板,下缀丝质流苏及鎏金铜铃,采用象牙、砗磲、染骨等。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绿色缎绣缀砗磲珠璎珞
除装饰外,璎珞还是佛教供养体系中的重要圣物。世人以璎珞供养菩萨,以期获得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积福得度等现世利益。多部佛经中出现过佛、菩萨等向信众许诺,只要以璎珞等珍宝诚心供养,便可得其庇佑,实现心愿。如《悲华经卷第二·大施品》中转轮王无诤念,大臣宝海,王及千子诸小王等,以璎珞及其他宝物供养诸佛,“种种华鬘、上妙璎珞,七宝妙车、种种宝床……如是等物各八万四千,以用奉施佛及圣众”。诸佛、菩萨则以“愿令我世界无有八难不善苦恼,亦无受戒、毁戒、忏悔及其名字……余亦如是,种种所愿皆得成就”报之。
红尘饰韵:璎珞的世俗装饰风尚
璎珞在世俗装饰中的使用远早于佛教艺术,古印度人佩戴珠饰早已有之,《梨俱吠陀》记载,佩戴璎珞有美化身体、净化身心的作用。《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统治阶层如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考古发现与古籍文献共同揭示,古印度社会盛行以斑斓宝石与珠玉装点身躯的风潮,这既是对美的追求,也是身份尊贵与否的鲜明标志。
璎珞传入中国后,在世俗社会也同样得到青睐。南北朝时期,璎珞就已经突破宗教场域的局限。《梁书·西北诸戎传》对高昌服饰描述道:“女子头发辫而不垂,着锦缬璎珞环钏。”高昌亦崇信佛教,其佩戴璎珞的习俗应与从西而来的佛教有关。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深入传播,社会审美风尚受到影响,璎珞逐渐成为中国服饰体系的重要部分。信徒们虔诚信奉佛教,将璎珞视为至真至美的象征,他们佩戴璎珞,既是对外在形象的美化,也是对内心信仰的深刻表达。唐代袒胸的服装样式使颈饰有了更丰富的展现空间,佩戴璎珞蔚然成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静训墓嵌珍珠宝石金项链璎珞
最有代表性的璎珞配饰是1957年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璎珞。此器物洋溢着浓厚的波斯风情,由28颗镶嵌着珍珠的金球串联而成,每颗金球均巧妙焊接有12个细小的金环,再以多股金丝编织的链条串联。项链上端有一枚扣纽,中央镶嵌着一颗青金石,表面阴刻波斯风格的大角鹿纹样,下端是一组垂饰,通体皆为金质底托,居中镶嵌了一块晶莹的红色宝石,周围嵌24颗珍珠,在它的正下方垂挂着一颗镶嵌蓝色宝石的水滴形金饰。整条璎珞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红、蓝、白、金四色交相辉映,尽显雍容华贵之风。
华蔓焕彩:璎珞纹饰的应用
璎珞还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广泛应用于瓷器、丝织品等器物上。
佛教传入之初,由于制瓷技术的局限,陶瓷佛像数量较少,加之传统造型手法多简化细部、夸张头部,以突出佛的神态相貌,因此做工粗糙,难以见到璎珞。最早在陶瓷塑像上饰以璎珞纹的是金代白釉红绿彩观音像,其项间绘璎珞饰件,笔触灵动流畅、纹样繁复精美,令整座塑像更显华美庄严。至元代,随着制瓷技术的突破和民间信仰需求的滋生,小型的瓷佛像大量制作。景德镇与龙泉窑所产的瓷佛像,其上璎珞纹繁复多样,工艺精湛绝伦。陶瓷工匠创造性地将璎珞元素融入瓷器装饰体系中,采用釉下彩绘工艺精细勾勒,或运用瓷土塑形技法,以微型瓷珠串联构成具有立体浮雕效果的璎珞图案。

广东省博物馆藏明嘉靖款青花海婴络纹罐
从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璎珞纹饰在瓷器上的运用,可明确追溯至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出土于内蒙古清水河县的褐釉划花璎珞纹盘口穿带瓶,器物表面分布着立体的璎珞连珠灯笼纹。明代以前,璎珞纹更多出现于与佛教有关的瓷器上,如僧人游方所携带的净瓶。至明清时期,璎珞纹以笔绘的风格开始大量运用于各类陶瓷装饰,在表现形式上也体现出从立体到平面转变的特点。明嘉靖款青花海婴络纹罐颇具该时期璎珞纹瓷器的典型特点,罐体中上部饰以大面积的璎珞纹,间饰花卉、杂宝纹,纹饰饱满丰富而不杂乱。此外,璎珞纹常与花卉、人物图案相结合,作为次要装饰元素出现于器物边缘,起到承接画面的作用。其构图层次丰富且富于变化,笔法细腻工致,装饰性特征鲜明,宗教象征意义则已趋于淡化。


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织金璎珞纹云肩妆花缎夹袄修复
出土和传世的璎珞纹丝织品数量较多,如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宋代折枝花卉璎珞花绫、嘉兴博物馆藏明代缠枝花卉万字杂宝璎珞纹织金绸裙、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明代织金璎珞纹云肩妆花缎夹袄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等单位对吴氏墓出土的这件织金夹袄开展了系统的保护与纹饰复原工作,此衣物的装饰亮点在于双肩自然垂下的织金璎珞杂宝图案,巧妙运用中心放射式布局,精心设计了九层装饰环节,每一环节之间以精致的珠串纹样串联,错落有致地镶嵌着各式珠串、珍奇异宝及金翅鸟等宗教纹样,既象征着幸福、长寿等吉祥纳福之意,又体现着深厚的宗教文化。
从古印度贵族颈间的华彩,到佛教造像上的神圣象征,再到《红楼梦》大观园里衣香鬓影间的点缀。璎珞,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本土文化,成为具有异域特色与本土气质的独特艺术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