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现场
为推动安阳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博物馆名城”建设,2024年2月6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博物馆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在安阳博物馆第三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120米,共展出麴庆墓出土文物64套(278件),均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以麴庆本人的视角自述其历经五个朝代的人生经历,展现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开展后,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
壹
展览主题明确,视角独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安阳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多次成为京畿要地,直到隋代前期,始终是中原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区域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东方重要的起点之一。以小而美的展览讲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鉴,呈现考古新发现,推动考古成果的转化,传播安阳历史文化,是安阳博物馆策划展览的初心。
本次展览以2020年安阳发现并入选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的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出土文物为依托,以墓主人麴庆生平经历为主线,通过他所生活的北朝至隋代历史背景与故事,生动展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诠释中原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特征。
展览创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让墓主人麴庆“自述”其传奇一生。观众在观展时既能代入“我”的视角,亲历五朝更迭的沧桑巨变,又能以旁观者身份,感受北朝至隋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盛况。引子开篇六个“我”的独白设计尤为精妙,瞬间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在时空穿越中开启沉浸式观展体验。

“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现场
贰
内容脉络清晰,展品多元
展览以麴庆墓的发现、发掘情况及墓葬形制介绍入手,由两个武士俑拉开序幕,引导观众在正式观展前,将思绪带入麴庆的世界。展品精选麴庆墓中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文物,包括相州窑的精美瓷器、体现佛教等相互交流融合的围屏石棺床以及西域风格浓厚的胡人俑等,让观众通过麴庆这一历史人物,更好地理解古丝绸之路上文化广泛的交流。展览分为“我的故土”“我的生平”“我的归处”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故土”讲述麴庆的故乡陇西及其与麴氏高昌国的关系。分为“丝路上的陇西”“麴氏高昌”两个单元。陇西是历代中原王朝统御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民族交融,宗教多元,深受汉文化和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根据《魏书》《北史》及麴庆墓志记载内容,麴庆很可能是麴氏高昌国国王麴嘉的孙子。通过简要介绍麴氏高昌国的情况,可辅助观众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此部分共展出麴庆墓志及盖、素烧瓷胡人俑、素烧瓷乐器等文物10件,其中素烧瓷胡人俑是西域胡人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原的直接例证。
第二部分“我的生平”讲述麴庆从出生洛阳到晚年定居相州的一生,包括“出生”“夫人韩氏”“解巾从仕”“晚年南迁”四个单元。开端以麴庆生平大事经历表为引,勾勒出麴庆历经五朝的传奇人生。随后通过麴庆人生重要事件串联起他的人生轨迹:祖籍陇西,出生于北魏都城洛阳;随政权更迭迁居邺城,与韩氏喜结良缘,琴瑟和鸣;中年解巾从仕,官至司马加振威将军;晚年南迁相州,终老于此。这段跨越北魏、东魏、北齐政权更迭及隋统一中原的历史征程,不仅是个人的命运写照,更折射出当时士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集体缩影。本部分展示文物中大量的素烧瓷侍女俑、侍从俑、相州窑精美瓷器及专门用来随葬的明器,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丧葬观念,也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图景。
第三部分“我的归处”,讲述麴庆的埋葬习俗及石棺床背后的文化特征及含义。分为“归葬”“石棺床”“石刻里的世界”三个单元。麴庆的墓葬是当时隋代常见的砖室墓,墓门和门额上的装饰都是当时常见的题材。而使用的石棺床,是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的特种葬具。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使用石棺床的墓主人都是中级官吏、粟特人、粟特人后裔或者受粟特影响的人。此部分以围屏石棺床为重点展示文物,透过其上各个部分雕刻的精美图案,展现粟特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公元4至6世纪,邺城与安阳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既是中原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多元文明碰撞融合的历史舞台。麴庆跨越时代的生命历程,不仅亲历了这段辉煌历史,更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北朝至隋代时期社会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叁
创新展陈模式,突出陈列个性
本次展览设计以“物”为中心,运用情景式展陈手法对展品进行全方位解读,实现“透物见史、透物见人”的展示效果。在空间设计上,融合庄重与灵动的艺术风格,结合现代美学元素,根据展陈主题及内容进行不同表达。其中,第一部分以诹哧橘为背景色,营造出丝路遗韵的历史氛围;第二部分选取目童红为背景色,该色彩源于重点文物围屏石棺床上的彩绘,反映当时的时代风格;第三部分则采用释青蓝,通过蓝色特有的宁静感,恰当表现麴庆死后世界的意境。
展板设计以简约为基调,文字内容精炼,形式上以重点文物上的莲瓣、宝珠、莲枝等纹样作为单元背景的装饰元素,与空间整体风格协调统一。文物展示方面,将重点文物与时代背景的艺术化处理相结合,通过场景还原和叙事性展陈手法,打造以围屏石棺床为核心重点展示区域。棺床上部设计纱幔造型附以棺床纹饰,顶部为莲花纹软膜灯箱,既起到烘托陈展氛围的作用,又能突出展品细节,营造沉浸式体验。其他文物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差异化展示方案,麴庆墓出土的100余件素烧瓷俑,除具有特殊意义的俑单独展示外,其余俑采用矩阵式集中陈列,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此外,还专门设置了多媒体播放区域,通过专家视角解读石棺床背后的故事,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肆
推广形式丰富多样,
传播渠道立体多元
为扩大展览影响力,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安阳博物馆围绕“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策划并推出学术讲座、馆长讲解、“专家带您看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让观众保持好奇,让展览保持热度。
(一)学术讲座
安阳博物馆邀请相关研究领域专家推出系列学术讲座,从专业视角系统解读解麴庆生平、石棺床细节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系统阐释相关背景,帮助观众深入理解展览内涵,把握展览重点,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受到广泛欢迎和喜爱。
(二)馆长讲解
安阳博物馆特别推出馆长讲解活动,由馆长亲自为观众带来深度讲解。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馆长以独特的策展人视角,带领观众深入解读展陈设计理念、文物的历史价值及文化脉络。将专业的学术语言转换成通俗的讲解,层层剖析展览的核心内涵,阐述展品背后的细节和关联,使观众对展览形成更为系统、深刻的认知,收获远超普通观展的知识与感悟。
(三)“专家带您看展览”
为让观众快速了解展览的内涵、背景及展出文物的意义,安阳博物馆特别邀请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对展览进行网络直播。直播中,专家带领观众走近文物,解读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观众可以边互动边听讲。通过这种形式,观众能了解文物材质的独特之处,知晓使用围屏石棺床的群体,从而产生“原来展览应该这样看”的感觉。
(四)线上看展
为方便更多观众了解麴庆及麴庆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开展当天,安阳博物馆即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360度全景漫游虚拟展览。借助交互设计,观众可以以手机或电脑屏幕为介质自由导航、搜索查询、点击查看展品详细信息,还能根据自身时间安排自由参观,足不出户观看虚拟展览,沉浸式感受线上云展览的乐趣。这一形式有效扩大了展览的覆盖群体,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
(五)线上直播
自展览开展以来,安阳博物馆参与由央视频等多家平台联合发起的“518直播月”活动,持续对展览进行直播,累计吸引十几万人在线看展。借助这一形式,观众既能跨越屏幕与文物“对话”,又能在专业引导下高效获取信息,让无法到场的遗憾转化为别样的观展收获。
(六)社教活动
安阳博物馆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特色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精心策划“古墓里的镇墓兽”“古墓里的守卫者”等社会教育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在公众活动方面,在周末及节假日,推出了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及成年人志愿讲解活动,志愿讲解员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细致解读文物特点与展览脉络,为观众认知展览提供多元视角解读。
(七)文创开发
安阳博物馆深挖展览文物内涵,以麴庆墓出土文物及相关元素为原型,开发了配套文创产品。推出琵琶梳、编织袋、冰箱贴、笔记本、明信片等 10 余种文创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受到来访游客的热情追捧与购买,更能让观众在观展之余,以博物馆为窗口、以文创为钥匙,深入体会展览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八)媒体报道
展览正式开展以来,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小红书等平台频频出圈,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文博爱好者及游客慕名而来,线下累计参观人数达40余万人次。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河南卫视等10余家主流媒体对展览进行报道,其中中国新闻网的浏览量达59.7万人次。
展览推出后热度持续数月不减,位居全国热门展览之列。2024年6月到12月连续7个月入选全国100家博物馆100个热门展览,年底又入选2024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这是对展览的肯定,也是对安阳博物馆的鼓励和鞭策,展览的成功是馆方努力与公众支持的共同成果。